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无线技术:从多元竞争走向多元融合

无线技术:从多元竞争走向多元融合

时间:10-25 来源:3721RD 点击:

今天,无线技术领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创新无线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步入商用,无线应用市场异常活跃,无线技术自身也在快速演进中不断革新。随着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无线电技术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无线技术的兴盛已经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因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在"无线+宽带"的网络发展趋势下,各种无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具体的应用场合展开激烈的竞争。其相互间的竞争,一方面促进了各种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驱使各种技术去寻找最佳的市场定位,并且开始通过技术融合、网络融合的方式,满足市场对于无缝通信、融合通信的需求。从多元竞争走向多元融合,成为无线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无线接入在竞争中融合

在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下,3G、WiMAX、WLAN等各种无线技术在竞争中互相借鉴和学习,涌现出了同时被上述无线技术采用的新型射频技术,如MIMO和OFDM技术等。与此同时,在以ITU和3GPP/3GPP2引领的蜂窝移动通信从3G到E3G,再走向B3G/4G的演进道路上,以及IEEE引领的无线宽带接入从无线个人域网到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再到无线广域网的演进道路上,都开始增加对方的内容,例如:移动通信不断强化宽带传输性能,无线宽带接入不断增强漫游性能以及安全性能。

易观国际分析师谢必强认为,无线化和宽带化是电信网络接入层发展的总趋势,而Wi-Fi和WiMAX技术为宽带无线网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我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 括MMDS、LMDS、Wi-Fi、WiMAX四种,其中由于LMDS没有解决合法频段问题,MMDS和LMDS标准化程度较低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移动性等原因,导致MMDS和LMDS在我国的应用是不成功的。而Wi-Fi在运营商方面虽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是在驻地网和个人用户领域得到快速发展。WiMAX的强大覆盖能力和组网能力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选择。据预计,到2008年中国WiFi设备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62亿元。WiMAX具有部署简单、接入层技术、电信级等颠覆性技术的特征,对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到2010年,中国的WiMAX用户数可望达到1020万。

借鉴WiMAX的高速数据传输特性,蜂窝移动通信启动了LTE,即"3G长期演进"项目,用以增强宽带传输性能。相比目前各个3G移动通信系统,该演进项目提高了通信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系统的最大带宽为20MHz。在这样的带宽下,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it/s、上行为50Mbit/s。LTE的确立,令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线路与定位为"低移动性宽带接入"的WiMAX有了很多的相似之处。

当蜂窝移动通信在向WiMAX、WLAN学习的时候,WiMAX、WLAN也在添加电信级的安全等内容。在安全方面,WiMAX、WLAN将基于多层次的安全策略(WEP、WPA、WPA2、AES、VPN等)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方案,使企业、个人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价比来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安全策略;在漫游能力方面,WiMAX、WLAN也朝着覆盖范围更大,从热点到热区到整个城市的方向迈进;在技术方面,WiMAX、WLAN将致力于打造基于IP的交换技术和开放的业务平台,使网络更智能、更易于管理。

在"无线+宽带"的大趋势下,无论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还是WiMAX、WLAN等无线宽带技术,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信道多径衰落和频谱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OFDM和MIMO就成为各种无线技术的共同选择。OFDM在解决多径衰落问题的同时,增加了载波的数量,造成了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和带宽的增大;MIMO则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率。因此,OFDM和MIMO的结合,成为推动"无线+宽带"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线网络吸收有线元素

现在无绳电话、蓝牙、Wi-Fi等的广泛应用使得无线与有线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有、无"的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的整体。一方面,固定和移动两者之间是大量共源的,而且是相互借鉴产生的,它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全业务是未来运营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们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利益,这也使得移动和固定网的融合(FMC)日趋成为人们的必需。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角度看,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各有优势及劣势。目前,有线通信主要采用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作为连接手段,提供了从几kbps到几Gbps的传输速率。几乎无上限的传输能力使它能够开展窄带到超宽带的各种类型的业务,而又恰恰是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