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设计建设 > FTTH/一级分光到二级分光

FTTH/一级分光到二级分光

时间:12-25 整理:3721RD 点击:
从光交出来一芯光纤,就现在技术条件,一级分光二级分光总共可以分多少个客户端(据我了解是64吧?例如一级1:2,二级1:32,再例如一级1:8二级!1:8、、、还是说现在已经更高了)
再弱弱问一下,48芯主干光缆到光交,熔接上尾纤、、、插到法兰盘任意位置就可以吗?还是说要先经过分光器后再插入法兰盘,个人认为不经过分光48芯都用不完的。配线呢 又是怎么接法?问题可能不是很切入重点,我也不知道怎么问,可以话 帮忙推荐给小弟资料看看 谢谢

不管一级分光还是二级分光,分光后能带多少ONU和分光的模式没有关系,在实际应用在还是要考虑分光后的衰耗,一般来说,FTTH我们都以带64个用户为极限,一级分光直接使用1:64,二级分光用2个1:8分光
第二个问题,48芯主干光缆使用不完,你主要考虑了你主干的成本,但是你还要考虑OLT的PON口成本的,一芯一个PON口还是太浪费的,使用在应用中还是要经过分光后,48芯过来熔接到熔纤盘上,通过跳线接上分光器上联口

问题2应该是我想要的,以后多关注。但愿和您说的一样

就选你吧。 别的也不错

多少次分光是与你业务模型关联的,与实验室1:64或1:128没有直接关系,分光位置是与你投资与主干光缆和业务演进相关的

多少次分光没关系?超过最大损耗也没关系??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您错了。高手下面继续、、、、
第二个问题也继续,我想知道过程、、、不是说1就=1  、2就=2这种弱答案

1、在我回答问题是没有直接关系,(关系还是有的)分光损耗、光缆损耗等这些是网络的一些物理指标,默认我们的设计是满足网络运行的,如果我们去讨论分光损耗、光缆损耗这些指标无法满足PON系统灵敏范围就没有很大的意思了。这是网络设计的基础。我们设计网络不是满足网路能够运行,而是要满足业务的需求。一个千兆的PON口在128分光下,每个ONU将获得8兆左右的静态带宽,不知道你是做FTTH或FTTB,你想你的客户在并发下能获取到多大的带宽,所以我说分光比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而是我们的业务需要多大的带宽,去决定进行多少次分光。
2、分光器的位置无外就是2种,靠近机房侧,靠近用户侧。从维护的角度我们需要将所有分光集中在机房,便于维护。但是PON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分光,将分光器下移到远端节省光缆资源、管道资源,从而节省投资。如果你有足够的投资不去考虑成本,你就放在机房分光,呵呵、光缆、管道、机房空间只要允许。在FTTH模式下不可能在机房实现全分光的,业务、楼栋分光是必须的。这也要根据你的用户分布特点去考虑,一句话利于维护、再是成本考虑。

呵呵,不好意识,网络慢,看见没有出去,多点了几下。

是不是只要考虑光衰,只要能开动用户就行了。假设从OLT上面的PON端口到用户之间没有光衰(假设),我们是不是认为可以把一个PON端口下联无穷多个用户,只是他们的上网速度会很慢很慢很慢的的?

你这么多次分光的意义是什么?每经过一次分光器,衰减都是很厉害的,直接影响到了下面的ONT的注册上线流程; 目前主流的是 EPON 1:64 GPON 1:128问题2不知道你想问什么?

问题2,我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就是想明白主线和配线在法兰盘怎么接的吧?。分光器在光交箱里又怎么用的到。?

1、一级分光二级分光总共可以分多少个客户端?主要取决于光链路全程衰耗、OLT光发射功率(0或正值,一般为+3dBm)、客户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负值,一般约-22~-28dBm),只要满足以下要求:光链路全程衰耗+(客户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OLT光发射功率)-2~3dB(冗余量)>=0,即可满足开通条件。而光链路全程衰耗与传输距离、活接头数量、光分路器固有衰减等很多因素有关;
2、我们这边现在使用的光交专门分配了主干光缆成端区、配线光缆成端区、光分路器存放区,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均地光交中成端,使用时光分路器的入口直接插到主干光缆的成端法兰上,光分路器的出纤口直接插到配线光缆的成端法兰上,这样就完成了OLT与客户之间在主干光交中的连接。
以上说明,不知我可否说明清楚了?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问题是是我想知道的,楼上那位回答也不错,谢谢

你好,我是搞光缆工程的,熔光纤的,我们这里的做法是:例如主干:12芯机房和光交箱里都熔成端,配线端也容在光交箱成端,一级分光在光交箱里分,把1:2或1:4分光器放到光交箱里,分光器主干端连接主干1芯,剩下的连在配线端。1:2的能带2个单元,1:4的能带4个单元。到单元之后,这个单元是12户,就用1:16的分光器,单元18户,就用1:32的(我们这里的分光器就二种1:16和1:32),也就是我们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