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新科技新产品 > 无线充电离我们有多远 系列关键技术已突破

无线充电离我们有多远 系列关键技术已突破

时间:02-06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2010年8月,无线充电联盟正式推出Qi1.0标准。 资料图片

2011年7月19日,韩国无线充电电车投入商业运营。

  ●只有加入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真正的无线时代才会到来,无线智能家居在未来几年有可能掀起一场消费革命

 

  ●无线充电技术的节能环保特点被广泛看好,尤其是在方兴未艾的电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视为该行业取得突破的关键

 

  昔日插满线缆的液晶电视背面居然再没有一根“尾巴”;将手机放在办公桌的特定区域上就能自动充电;汽车上专为智能手机设计的导航底座,明明没有线缆可手机却不会耗电……这些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的场景,在今年1月美国举行的消费电子数码大展(CES2012)上一幕幕上演。

 

  几乎同时,韩国电力传输行业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动一场有关电线的无线化革命,小到手机、台灯、笔记本电脑,大到液晶电视甚至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如今已经开始走入韩国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无线充电的核心技术难关被相继攻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家高科技企业纷纷试水无线充电领域。种种迹象显示,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现代家居生活将有望彻底摆脱线缆纠缠的困扰,一个价值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的蓝海市场将被激活。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无线充电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便利性优势,但是消费者对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担心则有可能影响相关产品的推广。

 

  1 电磁感应技术成熟

  只需将支持Qi的移动设备放置在Qi充电表面上即可充电,简单高效,无需连接任何线缆,也不用做任何配对设置

 

  只要是学过电气工程学的人,对于尼古拉·特斯拉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这位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在1891年发明的特斯拉线圈通过电磁共振原理实现了人类最早的无线能量传输,并为随后一百多年的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00年,特斯拉筹建高达29米的沃登克里佛广播塔(Wardenclyffe Tower),试图利用地球本身和大气电离层为谐振电容,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电力传输。由于当时技术尚不成熟以及美国摩根家族为了保护有线电力传输行业利益的强力阻挠,这项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沃登克里佛广播塔也被强行拆除,但是有关无线电力传输梦想的种子却根植下来,并不断孕育出新的萌芽。

 

  在特斯拉之后,人们对于无线电力传输的试验从未中断,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电磁辐射没有定向性,而且传输效率过低,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未能出现激动人心的突破。因此在21世纪到来之前,人类在无线电力传输方面并没能取得太多的进展,反倒是特斯拉线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炫目闪电效果引来了不少拥趸,让人工闪电设备在20世纪末红火了一把。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家们最终确认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是可能的,并且逐步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据香港无线联电科技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业务发展负责人蔡焱介绍,目前无线电力传输领域已经出现了几种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

 

  其一是电磁感应式,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无线电力传输方式,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相互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电力传输;

 

  其二是电磁共振式,这是一种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无线电力传输方式,其原理是将能量发送和接收装置调整到相同的频率或者特定的频率上实现共振,从而在它们之间实现能量的彼此交换;

 

  其三是无线电波式,这也是一种技术相对成熟的无线电力传输方式,其原理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相类似,即利用微型高效接收电路捕捉从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然后将之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压。

 

  在以上几种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方案中,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充电技术产业化发展最为成熟。

 

  2008年12月17日,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化的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正式成立,并在2010年制定并发布了无线充电的全球标准Qi。只需将支持Qi的移动设备放置在——Qi充电表面上即可充电,简单高效,无需连接任何线缆,也不用做任何配对设置。

 

  2 全球标准已经发布

  无线充电联盟的成立以及Qi标准的推出,不仅是无线充电技术逐步成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无线充电的通用性问题,让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商用成为了可能。

 

  正如蓝牙是短距离交换数据的标准、WiFi是无线网络的标准,Qi正在成为无线充电的通行标准和代名词。

 

  据介绍,无线充电联盟自成立以来,已获得超过100名企业成员的加盟,其中不乏三星、摩托罗拉、诺基亚、LG电子、松下、飞利浦、索尼爱立信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明星企业。

 

据邓蕴美介绍,Qi主要的推动力来源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