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测试测量 > 业界新闻 > 虚拟仪器思想述评

虚拟仪器思想述评

时间:07-12 来源:梁志国 孟晓风 孙璟宇 点击:

  8)测量难题的解决和测量能力的扩展;例如,Agilent公司的N5530系列测量接收机,其调幅、调频、调相信号测量误差限分别为1%、1%和2 %,是目前测量行业里指标最高的调制信号解调仪器,校准溯源极为困难,但使用虚拟仪器方式,以波形测量方法进行数字化解调,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测量准确度,并有望最终解决其校准溯源问题,将调制参数溯源到具有更高准确度的幅度和时间参量上。例如,目前计量行业中,正弦信号总失真度的测量多数在 200kHz以下进行,超出这个范围的仪器设备很难找到,只能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过程烦琐且误差较大。而使用虚拟仪器,则可以很容易在相当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失真度的测量。

  9)智能化仪器成为可能。总体说来,仪器的智能化发展主要应体现出其测量的柔性、鲁棒性、自适应性、全面性、多样性诸方面,软件模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要远优于硬件技术,并且为这些技术在机器人、无人飞行器等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可能。

  10)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给出问题,一直是测量行业的一个基本问题,在非虚拟仪器条件下,它的给出极为困难,而虚拟仪器有着智能化和软件模型化特点,在已知硬件极限参数和执行参量这些基本的边界条件下,其软件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度可望已知,并有希望在测量结果给出的同时,给出其不确定度,这也应该是虚拟仪器的一个发展方向。至少在计量校准行业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中,它有着广泛的需求空间。

  4 虚拟仪器的缺点与不足

  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仍然有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1)实时性较差;由于需要使用算法模型,导致量化采样成为虚拟仪器的必须环节,使得虚拟仪器给出测量结果需要更多的时间,软件模型的适应性牺牲了其实时性,致使目前的虚拟仪器多集中在比较低的频率范围内使用,射频、微波类仪器设备较少。解决方法之一便是借助于DSP技术、FPGA技术、ARM技术等将软件硬件化,提高其实时性。

  2)量化误差的影响不可避免;由于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基于A/D或D/A平台,量化误差属于客观存在,将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其稳定性和准确度也受到限制,无法达到很高水平,导致其在工程应用中通常达不到特别高的测量准确度,多数限于一般工程应用。解决的方法是借助于模型化测量方式,以模型参数给出测量结果,这将降低测量速度,从而牺牲实时性,而量化效应的影响仍然存在。

  3)构成虚拟仪器的核心--软件算法的专门研究缺乏;包括算法模型的收敛性、使用边界条件、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符合程度等等。解决方式是开展虚拟仪器各种算法模型研究,研制标准化软件仪器模块。

  4)虚拟仪器属于间接测量原理;其仪器指标与其硬件平台指标有较大差异,用户容易混淆其中的差别,导致指标提法和应用的混乱状况;解决方式是同时给出硬件平台指标和虚拟仪器指标参数。

  5)由用户自己定义和研制的虚拟仪器缺乏指标和全面系统的性能考核。绝大多数虚拟仪器用户没有仪器设计和制造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因而在虚拟仪器研制时,缺乏确定仪器指标的经验和技术,对于量值溯源校准缺乏意识。解决方式是可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和方法规范,使之成为行业标准。

  6)单台仪器系统操作复杂、不够直观。典型的虚拟仪器系统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它们通常没有独立自主的硬件面板和按键旋钮等,需要借助于仪器硬件平台和计算机软件平台,以软件系统执行测量操作;因而当完成简单的任务时,比非虚拟仪器的台式仪器复杂和不够直观。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将一部分虚拟仪器模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研制成即插即用(plug & play)形式仪器模块以降低其操作、安装的复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虚拟仪器的表述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提法和特征,但其根本思想是以软件模型算法代替仪器测量原理,将物理世界中的信号变换、处理功能转换到数字世界,以软件模型对数据信息特征的提取来实现。结合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渭,渡边健藏,近年来国外仪器与测量技术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26(7): 764~770
[2] 廖开俊,刘志飞,虚拟仪器技术综述[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25(2): 6~8
[3] 彭代慧,祝诗平,余建桥,虚拟仪器及其在远程测控中的应用[J],中国测试技术,2006年,32(3): 113~115
[4] 张毅刚,虚拟仪器的技术介绍[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25(6): 1~6
[5] 孙亚飞,陈仁文,周勇等,测试仪器发展概述[J],仪器仪表学报,2003年,24(5): 480~484
[6] 王承,何志伟,许东芹,虚拟仪器--现代仪器发展的新阶段[J],测控技术,2001年,20(10): 9~11
[7] 秦树人,虚拟仪器--测试仪器从硬件到软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0年,20 (1): 1~6
[8] James Truchard, 虚拟仪器的未来[J],测控技术,2002年, 21(9): 1~2
[9] 蔡轶珩,沈兰荪,黄祥林,脉象分析仪的研究进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2年,16(4): 55~59
[10] 马国强,徐苏珊,吴金勇等,脚本虚拟仪器[J],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1): 43~44
[11] 舒红宇,岑伊万,基于多线程技术的虚拟测控平台设 [J],测控技术,2004年,24(10): 69~72
[12] 韩慧莲,徐晓东,张伦,虚拟仪器通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2年,16(4): 55~59
[13] 赵建,涂满平,陈国荣,虚拟仪器的软件设计[J],测控技术,2003年,22(10): 36~38
[14] 宋跃,陈卫兵,周明辉等,CPLD实现的虚拟多功能仪器集成[J],测控技术,2002年,21(6): 58~60
[15] 秦学华,刘亚斌,孙涣鹏等,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网络化实现[J],测控技术,2004年,23(2): 71~73
[16] 周毅,江建军,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构建[J],测控技术,2003年,22(12): 59~61别。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