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OLED
发展历史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即有机电致发光,有机电致发光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1953年A.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400V的直流电压时,观察到了发光现象,这是有机EL的最早报道。到了七十年代,单晶方面的工作积累促进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1970年,D.F.Williams等人在100V驱动电压下得到了量子效率达5%的有机EL器件。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C.W.Tang及其合作者采用新结构和选用新材料,首次将空穴传输层引入了有机薄膜发光器件中,制备了具有双层结构的器件,使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技术原理
OLED基本结构如下图,利用一个薄而透明具导电性质的铟锡氧化物(ITO)为正极,与另一金属阴极以如同三明治般的架构,将有机材料层包夹其中,有机材料层包括电洞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当通入适当的电流,此时注入正极的电洞与阴极来的电荷在发光层结合时,即可激发有机材料生成光线,而不同成分的有机材料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色光,因此选择不同的发光材料就可以实现全色的显示。
技术分类
以OLED使用的有机发光材料来看,一是以染料及颜料为材料的小分子器件系统,另一则以共轭性高分子为材料的高分子器件系统。同时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发光二极管整流与发光的特性,因此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亦被称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则被称为PLED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小分子及高分子OLED在材料特性上可说是各有千秋,但以现有技术发展来看,如作为监视器的信赖性上,及电气特性、生产安定性上来看,小分子OLED现在是处于领先地位,当前投入量产的OLED组件,全是使用小分子有机发光材料。
OLED及PLED比较
| 加工方式 | 专利 授权 | 材料厂商 | 优 势 | 劣 势 | 适用 领域 | 显示器厂商 | ||||||
小 分 子 | 采用热蒸镀方式 | Kodak对于专利授权较不积极 | Eastman Kodak、出光兴产、东洋INK制造、三菱化学、三井化学、UDC等 | 容易彩色化制造工艺控制较容易且稳定材料的合成与纯化较为容易 | 设备成本较高对于水分的耐受性不佳 | 高单价、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 Pioneer、Sharp、NEC、东芝、日本精机、三洋电机、eMagin等 | ||||||
高 分 子 | 采用旋转涂布方式 | CDT对技转与专利授权较为积极 | CDT、Covion、Dow Chemical、住友化学等 | 设备成本较低器件构造较简单耐热性较佳 | 蒸镀率低容易造成材料浪费热稳定性与机械性质较差驱动电压较高彩色化较困难研发脚步较慢 | 量大、低单价的产品 | Seiko Epson、Royal Philips、Electronics、UNIAX、HP、Du Pont 以OLED使用的驱动方式来看,可分为无源矩阵驱动方式及有源矩阵驱动方式两大类。目前无源矩阵驱动方式OLED在寿命、发色、耗电量等议题上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市面上推出的OLED产品几乎全为无源矩阵驱动方式的OLED产品,但其制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 OLED驱动方式比较
|
OLED 相关文章:
- OLED显示器及其馈电技术(08-13)
- OLED显示模块与C8051F单片机的接口设计(08-14)
- LCD和OLED在车载显示的应用 (08-26)
- OLED最新技术及应用(08-27)
- 从OLED技术原理谈OLED显示器件产业化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09-09)
- 方兴未艾的OLED(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