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抢红包,网友小心这些移动支付陷阱
春节将至,发红包、积分兑换、扫码赠礼等优惠活动令人眼花缭乱。随着移动支付运用场景的普及,这些看似"捡便宜"的春节传统项目,却有可能暗藏杀机。
根据日前腾讯首度发布的《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去年网络诈骗情况以南方地区尤为严重,不法分子窃取用户隐私信息从而进行精准诈骗、木马病毒控制手机以及用户安全意识偏低,成为移动支付用户的三大风险。
处于春节移动支付诈骗的高发期,易联支付有限公司(下称"易联支付")相关负责人呼吁消费者,切记提高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的保护意识,任何陌生来电及索要动态短信码都涉嫌诈骗。
扫码存安全隐患
2月3日,济南市民唐小姐面对经济导报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疑虑,"看我手机上最近接到的这些积分兑换短信,有银行的,有航空公司的,还有电信商的。我都分不清是真是假,也不敢乱点。"唐小姐还告诉导报记者,除了短信,在QQ动态和聊天记录里,也常有朋友发送网址链接但其言不详。微信朋友圈里红包乱飞,时常点进去后才发现,并非真正红包,而是一场恶作剧。她担心,简单的点击动作,也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从而将自己银行卡里的钱"送"到坏人的口袋里。
而唐小姐的疑虑并非个例。近日,导报记者还接到不少读者来电,反映如今不少商铺都推出扫码优惠政策,有直接折现的,还有不少赠送购物袋等礼品的情况存在。
其中,家住济南市高新区的刘先生就反映,其周末在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的丁豪广场购物结账时,有超过两家商铺均有"扫二维码赠送购物袋"的优惠活动。刘先生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扫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飞速增加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用手机APP进行扫码支付、用手机APP进行便捷的理财操作,变得越发普遍。
然而,伴随而来的盗刷案例也屡见不鲜,移动支付诈骗呈高发态势。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行业的安全性并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安全能力参差不齐。
三大欺骗手段
对于移动支付的用户来说,不法分子窃取用户隐私信息,进行精准诈骗和恶意营销是首要风险。个人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是直接关系账户安全的四要素,也是最容易被网络黑产集团利用牟利的要素。
而木马病毒控制手机,钓鱼网站盗取用户信息则是风险之二。根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手机病毒包新增1670.4万,是2014年的10倍多。而其中新增的支付类病毒超过32.6万,全年被支付类病毒感染的用户高达2505万,平均每天就有81000人遭受支付类病毒的侵害。
此外,用户安全意识偏低,也给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数据显示,去年移动支付安全领域,受骗群体年龄多集中在19-35岁的青年群体,以男性为主,约占71%。而资金受损最严重的五大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福建、河北、湖北;资金受损最严重的五大城市分别是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和上海。其中,没有定期更换密码,以及多账号使用同一密码的问题在我国非常突出。
据腾讯安全专家分析,伪装成孩子成绩单、聚会相册、"小三"短信,携带手机木马链接;假冒银行、电信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网页,诱导用户透露账号及个人信息;通过免费Wi-Fi和二维码进行侵害成为不法分子三大欺骗手段。根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数据显示,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每天有超过2亿次Wi-Fi连接,其中每天约有60万次连接了风险Wi-Fi。
春节将至,除了上述讲到的不明链接、风险Wi-Fi、恶意二维码需要警惕,以及需要给不同账号设置不同的用户名密码外,易联支付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还呼吁消费者,切记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希望国家司法机构尽快出台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互联网犯罪的打击力度,创建更安全的支付生态环境。"易联支付上述负责人表示,期待央行、银联及同行业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建立风险交易实时警报系统、黑名单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打击盗卡犯罪。与此同时,执法机构也应针对跨区域的互联网金融犯罪设置全国范围的报警系统,便于各地警方建立联动机制,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 解决安全问题是移动支付规模发展前提 (08-03)
- 手机应用将是移动支付主战场 (10-01)
- 移动支付日渐火爆 (02-08)
- 国民技术2.4G:大力支持移动支付 能否阻碍NFC?(06-04)
- 移动支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明星(07-10)
- 移动支付,离主流生活还有多远(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