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总裁:假设数据流量管道会变粗
"我们假设未来是什么",数月之前,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与公司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科学家座谈时揭示了华为最新的赌局:"我们假设数据流量的管道会变粗,变得像太平洋一样粗,建个诺亚方舟把我们救一救,这个假设是否准确,我们并不清楚。如果真的像太平洋一样粗,也许华为押对宝了。如果只有长江、黄河那么粗,那么华为公司是不是会完蛋呢?"
这是典型任氏风格的对未来网络世界的形象比喻:智能终端普及化之后,全球用户接触互联网的门槛大幅降低,如果把数据流(以语音、图像、音视频形态承载的信息)比喻为水,那么使用、消费各类数据的出口就像是接入到每个家庭、个人用户的水龙头,而承载和输送数据的网络,则像是连接世界的四大洋、江河,以及运行在城市之下的送水管道,数据的储存、交换、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则是城市的水库或蓄水池。如此,它对未来世界提出的命题就很简单--智能终端就是释放水源的水龙头,水源丰富,同时获取信息服务(水)又像打开水龙头一样简单易用;其次,配合城市供水需求增大,要有足够粗壮的管道("像太平洋一样粗")和蓄水池--世界被这些江河、管道、蓄水池、水龙头所连接,这种连接推动了未来世界的重构,包括人和人的关系、组织间的关系、企业间关系、世界关系的重构。
过去20年,改变世界关系的破解式力量是移动通讯,它局部地完成了世界的连接(至少是语音的连接),未来20年改变世界关系的破解式力量将是网络社区(SNS),它将使世界的连接无所不在。至2020年,智能手机用户要从当前的10亿上升为60亿,而连接网络的各类设备、机构则要从当前的14亿突破到400亿,2030年之后,也就是说,未来20年,世界将被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以及远远大于世界人口总数、连接网络的各类智能设备,重新定义。
我们不禁要问,人类追求无所不在的连接,追求泛社区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何处?
以下公式或许能更为形象地解释人类社会效率提升的内生需求如何作用于技术进步的:回顾过去20年,移动通讯的普及使得整个社会效率显著上升。忽略掉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因素,20年间,全球电信设备年投资额并无实质上升(至少最近10年没有上升,约为1500亿美金),但是,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网络规模都已经翻了几番--20年前中国家庭装一部固定电话装机成本要5000元,现在为零;10年前全球移动用户不足5万,目前已经翻了近10倍;全球互联网用户10多年前不足1亿,现在是23亿……
未来,在信息全球化的高速列车上,必然还会以相似的动力继续演进:人们如何利用便捷的连接,降低人与人沟通成本(含时间成本)、生活成本、企业运营成本、社会管理成本、国家治理成本……从而总体提高社会总效率?并以此为前提,建立未来人类的商业模式、企业竞争力?
华为过去的20年,就是在这个公式中巧妙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自身完美的成本优势(尤其是研发成本优势),在提高网络性能的同时持续降低运营商乃至最终用户的投资成本,从而排挤了对手并胜出。作为华为的反面,竞争力相对低下的电信巨人北电网络已经香消玉碎,百年老店阿尔卡特名存实亡,昔日偶像诺基亚岌岌可危……
按照相似的动力公式,把以下这些问题扔给未来20年:华为能否达成其"超级管道"的构想?谁是下一个20年的"超级水龙头","超级蓄水池",以及决定最终用户体验的"未来好水"?
还有,世界将如何重新洗牌?
这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重组
今年5月18日,腾讯进行了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由原有的8大业务系统(含4大BU)变为6大事业群(BG),以顺应无线互联网的浪潮,该调整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将QQ在PC上的用户优势,保持到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上?
腾讯似乎找到了答案。9月初,腾讯宣布,发展不足两年的微信用户已经突破2亿--在这前后,腾讯股价飙升至280港元,市值突破了600亿美金,高出了Facebook的40%,高出百度28%,相当于16个新浪、29个奇虎、29个优酷、38个搜狐--赋予腾讯如此高估值的理由是,业界藉微信的异军突起认为,无线互联网的浪潮之下,腾讯是第一个拿到门票,或者说船票的公司。
这只是事情的一面,挑战的另一面被大多数人忽略。
"这个恭维和赞赏是对腾讯的很大鼓励,但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觉得这张票只是站台票",马化腾在会上警示公司中层干部说,微信的快速发展只能证明腾讯已经挤进了无线互联网的站台,"先进去,后面能不能上车、上船不知道。另外公司上还是个别的一两个产品上,其他全部掉队……都有很大变数"。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事实上
- 移动互联网渐行渐近(06-11)
- 中国光通信市场将保持稳健增长(10-26)
- 博通:扩展LTE网络(04-14)
- ABI:全球4G数据流量到2020年将占据总数据流量的79%(06-01)
- Ovum:亚洲移动服务需要电信-OTT协作来推动发展(07-05)
- 移动数据流量暴增,运营商该怎么做(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