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及LED未来发展趋势最明确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及LED未来发展趋势最明确

时间:08-08 来源:c114 点击:

我国科技产业规模庞大,2009年达到7.6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由2006年的16%逐年提升至35%。但由于我国参与科技全球竞争较晚,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从低端做起,多年来存在结构性问题,"大而不强";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演进逐步改善,但尚未出现质的飞跃。

其中,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庞大,包括制造和软件09年达到6.6万亿,贡献科技行业收入的87.5%,占全国GDP的30.7%,占全球比重达到19.1%并持续提升,早在03年已经超越日本(目前9.8%)成为全球第2,与美国25.6%的权重差距不断拉近;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35%;从业人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

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大而不强",利润率仅有3%左右;且参与企业规模不大,竞争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进入产业链较晚,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上,只能凭借低成本优势,从事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且竞争惨烈的代工部分;而在高附加值的上游原材料/芯片设计部分,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能够获得品牌溢价的下游产品端,也尚未树立品牌形象。比如我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基本依赖进口。200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1199.05亿美元,进口液晶面板349.81亿美元,集成电路连续6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其中我国MP3产量占全球98%,数码相框、DVD和MP4在85%左右,DC、DV和PC都超过了70%。另外,中小企业资源分散,形不成独特优势。例如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合计销售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美国IBM和HP的收入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以上,而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华为全力追赶,09年尚未达到200亿美元。而且从结构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科技企业出口的66%;而这些外资企业仅仅是利用我国低成本人工进行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垄断,未能实现我国"市场换技术"的初衷。

我国研发投入2002年以来保持23.7%的复合增长,到2008年达到4616亿元,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1.54%,但与发达国家的2.5%~3.3%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并且结构较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过低,而试验发展比重高达82.8%,显示创新能力不足,仅能在他人成果上进行改进,难以获得超额收益。究其原因可以理解,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并且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指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结论之上,为达到特定用途进行的创新性研究;而试验发展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的成果,进行工艺改进而进行的投入。)

从科技产业的应用来看,我国三网分隔严重,电信一家独大。由于对内容制作有较严格的审查,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使得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内容规模仍较小,09年分别仅为269亿元和743亿元;而作为较单一的通道作用的电信产业,发展宽松,在过去的10年随普及率增长大规模发展,去年规模达到8707亿元。从普及率来看,尽管手机仍是最高,达到56.3%;但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分别达到44%和28.8%。但由于有线网络由各级广电部门主管,电信产业由工信部主管,互联网带宽出口大部分由电信运营商掌控,这些历史形成的业务划分和利益分配问题,使得融合业务难以开展,如:①互联网语音业务(VoIP),从最开始的MSN语音,到后来的Skype、Google Talk等均被电信运营商屏蔽,以免自己的语音业务造成损害;②广电总局严查运营商提供的IPTV业务,防止有线用户被分流。

尽管我国科技产业"大而不强",短期难以依靠技术突破攫取超额利润,但国际比较来看仍有较多优势,包括人力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化程度等,仍可依靠中游加工和下游消费领域持续成长。

我国人力成本优势仍将长期持续,未来五年,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供应充足,且成本低廉。尽管近期"富士康"事件使市场认为中国人力成本优势被削弱,但①中国人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即使与竞争国家比差距也很大,人民币升值短期不可能抵消这一优势。中国制造业工人时仅1.62美元,与欧洲36美元和美国30美元形成鲜明对比,甚至大幅低于墨西哥3.72美元和巴西6美元的水平;②中国效率远高于海外,而海外工会势力较强,对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都有明确规定;③其实海外人工成本也在逐步提升中,如美国、英国和韩国最低时薪2009年均有上调。

我国地理纵深也可以承接东部产能转移。尽管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遭受劳工短缺、罢工潮以及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影响,由于中西部地区仍欠发达(人均GD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