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三网融合趋势中的电视质变

三网融合趋势中的电视质变

时间:07-12 来源:人民网 点击:

三网融合之趋势最近从政策层面再次得到确认并规划了方向和时间表,引发相关各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资本、技术、模式、方案等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三网融合只算是媒介融合的推手,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呈现;媒介融合不只包含有网络融合,还涉及终端融合、组织融合、政策融合、媒介形态融合等多个方面,其中媒介融合的最高阶段被认为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本文尝试以互联网如何影响传统电视发展与转型为视角,讨论三网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电视市场嬗变之特征。

一、互联网深化对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既相竞争又不断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与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相竞合,呈现出新媒体化的传统媒体与未被新媒体化的传统媒体之间交杂混存的奇特景观。 在受众层面看来,平台和内容交相辉映,但是平台的影响渐趋明显,受众使用媒介时对平台和内容的互相选择模式成为新旧媒体竞合过程中成或者败的一个焦点。电视、互联网、电视台网站、互联网视频、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其间平台推动媒介形态不断变化的轨迹清晰可见。

平台和内容交互发展的关系也影响着受众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依CSM 2009年基础调查数据,全国35中心城市人均(指15岁以上人口)每天使用媒介时间约387分钟,其中看电视时间占64%,其次是上网占22%,读报占7%,听广播占5%,看杂志仅占2%。上网时间已明显超过使用报纸、广播和杂志的总和(35城市中仅3城市例外),并且还在不断挤压受众使用传统电视的时间。

将这35个不同城市受众按看电视时间分为两类,一类为收视重度市场,包括24个城市,其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229分钟;另一类为收视轻度市场,包括11个城市,其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191分钟。数据还显示,电视收视的重度市场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15分钟,而电视收视的轻度市场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22分钟,两者有7分钟差距。反之,如果将不同城市受众按上网时间分为两类,一类为上网重度市场,包括14个城市,其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间142分钟;另一类为上网轻度市场,包括21个城市,其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间101分钟。上网重度市场中人均每天看电视214分钟,上网轻度市场中人均每天看电视219分钟,仅5分钟差距。

这组数据对比显示,看电视和上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竞争关系,看电视时间多则上网时间少,上网时间多则看电视时间少。数据也显示国内中心城市市场更多体现为电视收视的重度市场,而受众对互联网卷入的程度仍处在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

如果先按受众看电视时间聚成两类,再将两类城市按其受众上网时间分别聚类,则其中有16个城市归入一类(称A类),另19个城市归入另一类(称B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类城市人均看电视时间与人均上网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02;B类城市人均看电视时间与人均上网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792。这显示出受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地域文化等多重影响,电视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共生及竞争关系。如果网民同时也是电视收视的主体,则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明显;如果网民主体与电视收视主体之间有错位,则二者之间形成共生发展。但是毋庸置疑,随着媒介融合趋势加快,互联网对传统电视板块的侵入将不断增强,网民与电视观众由分化而聚合,电视与互联网由竞争而融合,这必将重写媒体共生格局。

二、电视走向终端化

业内人士预测,互联网电视在2010年以及之后将呈迅猛发展之势,"互联网电视让电视这个‘古老物种’开始从‘设备’变成‘终端’"。[1]

互联网的诸多应用迁移至电视机,让"看电视"让位于"用电视",这着实算得上是场变革。回看媒介变革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技术改变生活,当然也会轻松改变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本文上一节对比了受众使用互联网和看电视之间量的关系,从现状看,上网归上网,看电视归看电视;电脑归电脑,电视归电视;人们在观众与用户之间挪移或者区隔,多少总有些不方便。电视终端化似乎意欲将此格局一朝改变。

如果技术不是问题,剩下要改变的就是习惯。习惯上我们看电视身体是后仰的,所以很放松;而使用电脑却要让身体前倾,所以容易劳累。如果也能后仰着上网,把网络生活也放松下来,未必不能让旧习惯换成新习惯。当然习惯就是惯性,克服惯性需要一些时间。

但是另一方面,让互联网适应电视的同时,实际上电视早就开始适应互联网了。电脑上看电视,最早还要装上个电视接收卡,在电脑上搞电视"拉郎配";现在网络电视台都要大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