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EPON仍是首选 应对危机需制定宽带发展国家战略

EPON仍是首选 应对危机需制定宽带发展国家战略

时间:02-28 来源:中国电子报 点击:

近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表示,宽带接入已成为中国电信业务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但根据收入结构来看,宽带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接入费,与应用相关的收入很少。同时,韦乐平还建议,我国需要制定宽带发展的国家战略。

EPON仍是运营商最佳选择

目前,我国拥有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用户3865万。在有线宽带接入方面,依然以ADSL占据主导。ADSL2+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大规模商用。

韦乐平介绍,虽然ADSL2+的规模应用大大降低了建网成本,但其风光不会永在。VDSL2结合了ADSL2+和VDSL的特点,是DSL(数字用户环线)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应积极推进。为了提供用户的业务应用体验,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中国电信正积极推进"光进铜退"的实施。随着PON(光源光纤网络)的大量应用,DSL的市场份额将逐年降低。不过,作为实现用户最后几百米接入的方式,DSL至少还有10年的生存空间。DSL作为用户家庭接入的主要方式,将和PON共存10年。

虽然DSL和PON会长期共存,但有线宽带的接入还将以PON为主导。尤其是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设备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为其规模商用创造了条件。"我个人预计今年将是PON的起飞年。"韦乐平说,"除成本大幅下降外,经过多年发展,目前EPON已实现设备芯片级和系统级互通,这也是运营商考核一个技术能否商业运营的重要标准。对于目前很多厂商大力宣传的GPON(基于ITU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虽然其具备更好的质量、管理和多业务功能,但产业不够成熟,成本偏高,不是运营商目前的最佳选择。"

中兴通讯公司固网产品首席架构师和规划总工程师马润斌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解释说:"适合大规模建设和商用的接入技术基本准则是标准、技术成熟,芯片设备等产业链成熟,价格持续降低,广泛规模商用和互操作测试。我国的宽带接入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到2008年底,中国EPON的FTTx接入规模建设已达800万线。从互联互通的角度考虑,EPON仍将继续占据中国电信的主导地位。"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GPON能否在中国大规模商用是否与其标准的成熟度有关呢?宽带论坛首席运营官RobinMersh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GPON的标准还不成熟,GPON能否在中国大规模商用是否与其标准的成熟度有关,还不能做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产业链成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每个国家的政策管制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宽带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电信2008年财年业绩显示,其固网非语音业务已占到固网总收入的46.1%,而宽带接入收入占据了非语音收入的50%,达到473亿元。当前中国电信宽带收入主要依靠宽带接入费,宽带接入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比电话高了约一倍。

韦乐平表示,宽带接入已成为中国电信业务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然而,根据收入结构来看,宽带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每月的宽带接入费,带宽业务应用相关的收入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我国宽带应用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任何新的宽带增值服务推出前,都应当首先明确客户的价值诉求,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特点设计产品,明确产品宣传的价值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曾指出,运营商应该从如今提供"锦上添花"式的娱乐业务,转为积极发展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宽带业务和提供能确保用户签约的业务质量的宽带业务。

目前,虽然运营商已经开始重视企业市场的需求,但中小企业市场仍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未被充分挖掘。运营商可以设计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的通用解决方案,如视频会议和VPN(虚拟专用网络)等;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具有的商务共性,运营商也应当对中小企业根据业务特性进行细分,推出基于不同企业业务特性,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细分市场的解决方案。

对于宽带服务提供商而言,最理想的角色是成为负责运营与管理的商务平台,建立共赢的商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特别是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在线游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向客户提供有创新、有吸引力的宽带增值业务。

需制定宽带发展国家战略

"我国需要制定宽带发展的国家战略,这方面从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可以得到启示。"韦乐平说。

日本上世纪将光纤放在21世纪经济振兴首位,不但要求企业发展光纤到户,政府还负担宽带到农村的1/3成本。而美国的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将宽带定位为普遍服务的下一个目标,在奥巴马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中,宽带网络建设被列为其5项计划之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也提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