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谁将主导中国云?

谁将主导中国云?

时间:09-15 来源:与非网 点击:
谁将主导中国云?

当微软、IBM、Google、亚马逊等国际IT巨头都开始巨额投资"云计算"时,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业内互联网专家预言,未来5年内,随着带宽、存储、电力、机房等成本的大幅增长,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利润可能会被这些成本"吃掉"; 如果不能应对云计算的挑战,中国互联网也许会面临崩溃。只有看到云计算潮流,并进行转型,中国企业才能活下来。

实际上,在应对云计算方面,中国企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应对之策,但是和国际巨头相比,他们的步伐仍然显得简单而被动; 反观国际巨头们,却早已经开始紧锣密鼓,暗中较劲,试图在云计算时代独占鳌头、引领潮流。

在云计算时代,谁将会崛起,谁将会衰落;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几乎撼动整个IT产业的新竞争中,中国企业能否后来居上,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国内,阿里巴巴是投资云计算的第一批企业。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在其10周年庆典上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开发。阿里巴巴宣称,"阿里云"最终将提供比亚马逊还要全面的业务。

记者曾向阿里巴巴提出采访"阿里云"进展的约请,但遭到拒绝。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云"之所以拒绝接受采访,可能因为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云战略"。

"实际上,云计算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企业的心里,国内企业也开始部署自己的云计算了。"一位云计算领域的专家表示,"然而,与国外企业相比,在云计算的发展上,中国企业仍然慢了两年。"

在国际上,Google、微软、英特尔、惠普和亚马逊等企业早已在"云计算"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而在中国,过去10年来企业几乎都是靠本地化服务取胜的,少有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意识的中国公司。那么,在"云计算"时代,中国企业会不会再度落后?

"多云"时代


模式、理念各不同

在云计算领域,中国企业虽然不具有国际巨头那样大的投资能力,但也在布局云计算,在SaaS(软件即服务)等领域开始进行实践,并基于自身业务布局和技术优势,进行了不同的"云"部署。

阿里巴巴CEO卫哲在阿里巴巴10周年大会上表示: "我们要做一朵‘商业云’,解决中小企业商业交易问题。"比较起目前已经成功地将云计算商用的亚马逊,卫哲表示,"阿里云"将提供比亚马逊更多的服务。"亚马逊的云计算更多的是提供数据的存储,将其富余的存储空间提供给全世界的其他公司使用,而阿里巴巴将为中小企业同时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

为了支持自己的云策略,今年4月中旬,阿里巴巴还投资一亿元,在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了首个云计算中心,但具体运营情况,阿里巴巴一直三缄其口。

另一朵"中国云"--中国首家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世纪互联也开始紧跟云计算的脚步,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云计算事业部。但与阿里巴巴不同的是,世纪互联将自身的云计算定位在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即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vice)层面。

据世纪互联副总裁、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蒋建平介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电信中立数据中心,在打造绿色数据中心的同时,世纪互联利用自身研发的虚拟化技术,将庞大的服务器、网络进行底层虚拟化,从而只需要通过一个接口,各种资源就可由上层自由调用,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也使得数据中心能够进行弹性的管理。"--这就是世纪互联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在SaaS层面,世纪互联也提出了"云备份"的概念,目前他们的"云备份"服务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免费提供,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网上数据保护模式。据蒋建平介绍,目前该服务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未来他们还将针对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云备份"服务。

云计算也让电信运营商看到了机会。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表示,中国移动"希望利用云计算平台,成为信息服务的供应商",同时,中国移动本身也是云计算的使用者。

早在今年5月下旬,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就推出了名为"BigCloud-大云"的云计算平台。该平台基于一些重要的开源软件开发,由1000个CPU组成了256节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研发和试验了高效的云系统管理软件和比较重要的几个应用,比如并行数据挖掘、云存储、大容量数据库,以及对搜索引擎的研究。

如此看来,中国移动处于云计算链条中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

同处在这一层的还有搜索引擎公司百度。8月,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提出了"框计算"概念,并扬言要与Google的"云计算"分庭抗礼。对于框计算,李彦宏解释称,这个"很复杂的计算系统只为了一个目标-‘搜索到用户最想要的东西’"。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无论百度怎么换概念,实际上"框计算"仍然没有脱离云计算的范畴,百度也在朝着云计算靠拢。

除此之外,云计算还带来了其他服务,如金山、奇虎等信息安全企业提供的"云安全"也已经在中国市场上落地开花。近日,360公司总裁齐向东透露,360"云安全"数据中心对用户扫描文件查询量每日超过300亿次,大幅刷新了此前由趋势科技创造的55亿次的世界纪录。此外,金山、瑞星也都分别在云安全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安全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安全公司在运用"云安全"技术解决互联网安全问题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尽管投身云计算的中国企业不在多数,他们对"云计算"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移动研究院产业市场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周彬就对"云计算"持怀疑态度,他认为: "云计算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从最早的分步式计算、网格计算,到现在的云计算,在技术上都差不多,实际上云计算概念早就有了,现在拿出来炒像是新瓶装旧酒。"

北京锋迈正德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黎明则是个激进派。他认为: "云计算是IT产业的第三次变革,前两次是个人计算机变革和互联网变革。"刘黎明表示,云计算将极大地简化企业的IT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IT基础设施成本,全面提高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将所有电子产品变成具备无限性能和容量的设备,而信息化也将成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基本属性。

对于云计算的解释,目前业内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IDC的解释似乎更容易被接受。IDC认为,与其说云计算是一项新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项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从技术角度上看,云计算由一系列新技术组合而成。它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发展而来,并融合了近年来的虚拟化、Web 2.0等热点技术; 本质上说,云计算实际上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两者的结合,并辅以其他技术,其核心是将某一或某几个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之后,向用户提供以租用计算资源(Computing Resource)为形式的服务。而这种提供计算资源的服务实际上并不是新技术,而是业务模式上的创新。
缺乏重量级公司"中国云"慢半拍

缺乏重量级公司"中国云"慢半拍

尽管有了阿里巴巴、世纪互联、百度和电信运营商的支持,但在国内,云计算运营商仍然是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与国外Google、亚马逊、微软、IBM等较成熟的云计算模式相比,中国企业仍是慢了半拍。

"中国缺少能够真正运营云计算的重量级公司。"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采访对象都谈及这一观点。

目前在国内,由政府机构主导的运营模式成为云计算业务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比如,许多地方政府联合IT公司组建了一个个"地方云",如中国第一朵地方云--无锡云计算中心就是无锡市政府联合IBM公司所建立的,IBM近日还帮助山东省东营市共建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这些"云"将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息平台"。

"然而,企业才是未来云计算最强有力的推动者。"IDC中国企业级系统研究部研究经理周震刚认为,更多类型的云计算运营商的出现和发展,是推动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力。这些企业都拥有大型的数据中心,并且不都是7×24小时满负荷运转的,于是可以将他们空闲时的计算资源打包成云计算虚拟机,为用户提供服务。这种对空闲计算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将成为这些企业的新赢利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专家委员主任委员李德毅表示,国家的各个大型IT企业都有各自的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有的做超级计算机、有的做局域网、有的做客户端管理软件,比较分散。"但像现在这样,业界各大企业一起使用"云"这个词的情况,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另外,就像"二八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一个领域中,通常起带头作用的、最重要的只占约20%的部分。中国的业界应当有忧患意识,争取在"云计算"发展的大潮中,进入20%的行列。

为此,以李国杰、李德毅为首的十几位院士也曾向政府联名上书,希望在云计算时代,政府更注重国家的信息和经济安全。其中的重点建议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

院士们的这种倡导已经得到了长风联盟的响应。据长风联盟秘书长助理吴迪介绍:"作为一个组织者,长风联盟希望把中国整个IT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云计算的挑战。"据介绍,长风联盟整个产业链已非常完整,目前拥有会员70多家,涵盖了硬件、基础软件、软件服务、系统集成商、第三方研究等多个领域。

"我们希望依托长风联盟这个平台,把业界各个企业共性的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核心的技术和应用,然后让云计算在中国落地。从理论上讲,‘云’几乎具有交付一切服务的能力,从应用到中间件,再到应用平台; 从存储到流程处理,再到硬件资源,都可以采用订阅的方式按需交付,但这不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吴迪说。而目前,长风联盟的成员单位中科红旗、东方通科技、中企动力等已经在云计算操作系统、中间件以及开源架构上进行探索。

谁将兴起?

谁将灭亡?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