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是侵略者还是鲶鱼
Google(谷歌)正在对非美式文化进行大肆侵略。这是5年以来全球有识之士的惊呼。
当谷歌斥资2亿美元,聚集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欲耗时10年共同推动"数字化图书世界计划"时,法国媒体将其形容为"泛谷歌化"和"对欧洲的羞辱",随即高调推出Quaero搜索引擎计划,打响一场"法兰西文化保卫战"。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9个国家的图书馆,承诺推动"猛犸计划",将完成45亿页文字的数字化。整个欧盟,除了同样说英语的英国外,都聚拢在一起,开始努力打造欧洲自己的网上图书馆。
沙特阿拉伯也宣布,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增长,因为目前阿拉伯语网页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明显处于弱势。
是人们过于紧张了吗?有人说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使用者提供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料的搜索,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谷歌作为一家商业互联网公司,它的"首要目的是赚钱"。
然而,"首要"之后呢?保卫自己文化的欧洲战士们认为:"危险将是美国绝对主导未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定义";"人们的选择标准将深深地烙上美国的痕迹";"这将意味着美国文化的巨大胜利";"担心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会消失,或者在英语化数字图书馆的阴影下变得黯然失色"。
看来,谷歌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网络内容耙梳能力,把精心设计过的美国文化大餐码到网民的盘子里,而且码到最顶端、最嘴边处,你不吃也得吃。这些像可口可乐、麦辣鸡腿堡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的网络文化消费品,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兜售美国价值观,扩张文化霸权,挤压其他文化生态,继续"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
对此,学者们一针见血:"文化帝国主义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唉,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多么吓人的主题词。我被刺激得目光发抖:在帝国主义文化强大的侵扰下,多少国家因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本国本族文化被边缘化,语言日益成为世界"方言",面临着"产业形态上殖民化的威胁"。
与这种网络文化的洪水般的灌输同步,已经产生谷歌依赖症的网民们所有的搜索行为均被记录和分析,他们的搜索内容、指向、偏好、频率等,都成为基础数据,催生下一个让自己更加上瘾的谷歌产品。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网民们,凭着简单、朴素的好感享受着谷歌式的便利与甜味,无意中点击鼠标,即为美国信息、文化和话语的霸权扩张,助上一臂之力。
不要在网络传播中变成哑巴,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欧洲战士咬牙切齿:"尽管来自外部的进攻是致命的,但欧洲人决不能臣服!"
经济全球化,决不能挟持文化全球化。文化唯有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才能维护人类价值,维护生态平衡和生存和谐。反对文化入侵,壮大自身力量,发展新技术新产品,阻断侵略和垄断,似乎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此,坏事倒是变成了好事。非美国制造的搜索产品开始急起直追,老板们在思考:是美国佬太贪,还是我们太懒?我们本来也是聪明的,为什么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中国,百度的兴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约150亿美元的市值领跑中国互联网企业,高喊着"更懂中文",陆续推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和"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以全球迅速增长的中文网民市场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向谷歌叫板!
当然,光靠"百度爬虫",磨烂了爪子也爬不出网络文化强国的。我们要举全国180万家网站之力,携亿万网民之手,努力提高网络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同时建立应对网络文化入侵机制,科学评估国外网络巨头渗透对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实际威胁,编制合作、共赢的底线,及早提出国家应对善策。
这是不是典型的"鲶鱼效应"?身价不菲的沙丁鱼们昏昏欲睡,而肉食者鲶鱼的到来,使它们为逃生而龙腾虎跃、生机勃勃。
从这个角度看,"沙丁鱼"们要感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谷歌"鲶鱼",是它带来了生死之间的激励和竞争!
- 专家表示Google G1手机存在严重安全漏洞(09-25)
- Google G1手机首发 开箱照大曝光(组图)(09-25)
- iPhone版Google地球问世 融合手机硬件功能(09-28)
- Touch HD化身 全触屏Google G2明年面世(组图)(11-23)
- NVIDIA牵手Google 推99美元高清手机(01-18)
- 先睹为快Google Voice服务 改写电话使用习惯(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