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移动+泛在 开启无所不在的U网络时代

移动+泛在 开启无所不在的U网络时代

时间:08-01 来源:IT专家网 点击:

移动化的泛在网络,强调用户即使在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无缝地获得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服务,而这正是无所不在网络(UbiquitousNetworks)的精髓。一方面,伴随着广域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演进,移动网络开始具备融合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以及各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服务提供统一的承载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只有通过M(移动)化,让应用和服务摆脱因线缆而带来的地理位置束缚,才能真正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因此移动化是整个信息社会从E向U演进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U时代的典型特征。从总体上来看,移动和泛在这两大核心特征,描绘出了未来无所不在网络的概貌,整个信息社会从E向U的演进,即是一个移动化、泛在化的过程。

  U计算拉开U网络序幕

  业界首次提出的无所不在的计算(U计算),是无所不在的网络(U网络)的前身,也是今天U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U计算开始,无所不在的理念从局部逐渐蔓延,最终走向整个网络。

  U计算(也称普适计算),仅仅描述了整个U网络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但却让U网络露出了"冰山一角"。1991年,Xerox PARC公司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针对PC时代"让计算机成为人类注意的焦点"的设计理念,提出了"U计算"的思想,强调把计算机嵌入环境或日常生活会用到的工具中,让计算机本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让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回归到真正应该关注的计算任务本身。其中,U计算的研究领域包括无线和传感器网络并不断扩展。

  2004年,IEEE在U计算的基础上新增了U服务,从而将U计算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服务层。IEEE指出,U服务和U计算是新出现的计算范例,其基础架构和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格式无缝地接入和获取。该定义强调了无缝接入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微观层面,如无线和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处理。

  从总体上来看,有关U计算和U服务的研究均在局部意义上展开技术研究,侧重于IT领域,属于整个网络中的特定功能性范畴。这与日本2000年提出的"e-Japan战略"、韩国2002年提出的"e-Korea"战略保持了同步。其中,"e-Japan"战略重在打造覆盖数千万家庭的互联网,"e-Korea"则关注于加紧IT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U计算和U服务虽然表现出了对无线通信的重视,但也局限于短距离通信领域。这种对局部、微观的关注,尽管拉开了U时代的序幕,但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不在,也无法实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业务和应用,亟待移动性的引入。

  移动化催生U网络时代

  从U计算演进到U网络,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过程,而移动化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和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来看,广域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演进,是移动化之所以能够开启U网络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首先,移动化是U网络必备的标志性特征。移动化,是指基于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实现4A化的通信需求,即让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能摆脱地理位置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传递以及获取信息。对于U网络而言,移动化下的无缝通信,让用户真正地被无所不在的网络包围,并利用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无中断地获得所需的任何服务。从目前来看,移动替代固定、移动固定融合(FMC)、互联网应用向移动网的移植、移动企业和行业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着滚滚而来的移动化大潮,U网络时代也已经开启。

  其次,广域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使其具备了融合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因而能作为移动化的核心手段构建U网络。业界普遍认为,以IP核心网为平台进行网络的融合与演进是未来网络的主导发展趋势。广域移动通信网络顺应这一潮流而进行的IP化演进,为其融合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奠定了基础。其中,互联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已经启动。一方面,互联网正致力于实现无所不在。互联网之父文登·瑟夫表示:"现在已经有10亿人接入互联网,但地球上还有逾55亿人没有网络入口,我希望他们都有。"此外,他还希望越来越多的设备都接入网络,从手机、移动设备到家用电器。简言之,文登·瑟夫这一构建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的梦想,就是要实现互联网的移动化。另一方面,各种层出不穷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无线和传感器技术的蓬勃发展,令各种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并且该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演进而具备了IP的特征、支持IP的业务,因而能够与互联网融合,实现各种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业务。

再次,广域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