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手机通讯录统一转换标准

手机通讯录统一转换标准

时间:02-25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如今,换手机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要把旧手机的通讯录导到新手机中,那麻烦就大了。记者本人就经常收到身边同事、朋友的"求救",虽然本人自诩对手机专业知识略知一二,但也曾经为了将一部诺基亚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导入一部摩托罗拉手机中而忙活过好几个钟头。这导通讯录的活儿难道就不能简单些吗?

  天可怜见,好在行业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近日,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了《数字移动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技术标准,用以规范手机数据传输格式和方式,并从3月12日开始实施。此项标准的出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如果真能全面普及,将为我等这些普通手机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

  不过,据记者了解,该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向厂商推广和普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两项具体标准

  据了解,早在2006年,信产部就已经委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通信运营企业、手机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手机终端用户数据信息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论证和技术试验的基础上,信产部最终制定完成了《数字移动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 第1部分:数据格式技术要求》和《第2部分:数据交换文件格式技术要求》两项通信行业标准。 

  信产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表示,一直以来,由于手机终端中数据信息(如电话号码簿)存储、同步、转存、备份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没有标准规范,各厂商的手机终端,甚至同一厂家的不同型号手机终端的用户信息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都不相同,这给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消费者对此反映强烈。为此,信产部才启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以规范手机终端用户数据信息(如电话号码簿)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

  新标准的出台,无疑将对手机用户转存、备份手机里的电话号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据统计,截止2008年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5.5亿户,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快,每年更换的手机高达1亿部,也就是说,每年有1亿的用户需要对原来手机中的电话号码簿等重要用户数据信息进行转存、备份。但是,之前由于格式不统一,多数手机用户很难顺利地从旧手机中把所存的电话号码簿转存到新手机上来。上述统一标准的出台,无疑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凡是实施标准的手机,用户在转存、备份电话号码方面将非常方便。

  两种区分标志

  据闻库介绍,新标准在具体实施中将通过在手机终端产品或产品说明书、包装上注明标志的方式,方便消费者识别。具体来说,为了方便消费者识别符合标准的手机终端,督促手机企业实施标准,对于实施了该标准的手机将使用黄色和绿色两种标志加以区分。凡是符合标准、能够实现手机间电话号码簿直接互传的手机终端粘贴绿色"udx"标志,能够通过电脑实现手机间电话号码簿互传的手机终端粘贴黄色"udx-c"标志。

  闻库称,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虽然只是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但是对于手机企业来说,主要是更改一些软件,难度不会很大,但却能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信息产业部会大力促进手机厂商实施对消费者有利的该项标准,信产部相关机构也将给手机厂商予以必要的协助。

  厂商表态支持

  而据记者近日向各大品牌手机厂商了解的情况显示,虽然新标准才刚刚推出,但已受到厂商很大的支持。诺基亚南区资讯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虽然还未从公司总部收到有关新标准如何执行的具体信息,但是诺基亚作为市场份额领先的厂商,对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技术标准肯定是持支持态度的,而且也会尽力地去配合。

  长虹、金立等厂商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国产手机在国家标准方面从来都是"身先士卒",手机充电器标准的统一目前就是国产手机产品上执行得最为彻底,因此在数据传输标准上也会快速跟进。

  另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透露,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中兴、海尔、海信等国内外品牌都曾参与此项新标准的制定工作,"他们都表示会积极做工作,加速推动这项标准的实质发展。"

  不过,与此前的手机充电器统一标准不同,此次信产部颁布的手机数据统一标准属于行业推荐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其推广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何桂立也表示,目前整个标准只是刚刚发布,发放到每一家厂商手中,从执行到正式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到时候才会进行用户操作方面的宣传。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不同品牌的手机所采用的技术平台各异,且多为封闭式,就算是号称"开放"的智能手机系统,如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等都是泾渭分明,统一采用一套数据标准的难度很高。

  只要能"转换"就行

对此,何桂立表示,新标准并非要求所有手机厂商将自己的通讯录格式改成统一标准,而是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