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挑战国防科技前沿 搭建空间光通信桥梁

挑战国防科技前沿 搭建空间光通信桥梁

时间:01-03 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

严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北国春城长春市的长春理工大学,听到、看到这里的广大师生在交口赞颂着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的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的感人业绩。这支队伍以挑战国防科技前沿,搭建空间光通信桥梁为己任,在空间光电技术研究领域,对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前沿课题展开刻苦攻关,积极探索空间信息网络的层层奥秘,荣获国防科工委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这支队伍就是以姜会林教授为带头人的长春理工大学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他们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吉林省10余项科技项目,近年来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在读研究生260余人。

矢志国防 挑战顶级难题

这支以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汇集了一批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在50名成员中有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博士及在读博士37名,平均年龄仅36岁。

国际上开展空间激光通信研究已40余年,但长春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高速率的飞机与卫星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仍被专家们称为国际顶尖级技术难题。面对这一对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他们集中人力、物力,对关键技术进行逐一科技攻关。

在研究进程中,可借鉴的资料很少,有些重要元器件又无法进口。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反复进行研讨、探索、实验。同时,多次前往兄弟研究单位调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历经3年多的刻苦攻关,他们突破了主要关键技术,空间激光通信用原理样机已研制成功,目前正在进行野外试验。类似这样业已完成的许多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度评价,被称赞为"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设计"、"一流的成果"。

默默奉献 结缘激光通信

无论寒来暑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的实验室总是彻夜灯火通明,这是他们在挑灯夜战。他们情系激光通信,默默奉献着智慧与才华。

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研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早已成为这个团队成员共勉的准则。他们中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人,终年无休。

与普通民用科研项目不同的是,国防科研项目保密性非常强,也无法为科研人员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大家都凭着一种为国争光的共同信念和默默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奋战在科研一线。

野外试验作为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对于检验通信光端机是否符合指标要求至关重要。试验要求在野外空旷、无障碍物遮挡的场地进行。为确保试验结果真实可靠,往往要经历风霜雨雪雾等多种天气状况。一年四季,科研人员只能在搭起的简易帐篷中露营。在那些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今年夏天,为测试传输速率、误码率以及大气对激光通信的影响,课题组科研人员进行19公里的"野外地面静态远距离通信链路试验"。由于农田种植的玉米遮挡视线,发射组只能选在野外边界较为平整的一片墓地上扎营。就这样,连续3天,大家承受着酷暑煎熬和蚊虫叮咬,不分昼夜地进行"墓地作业",没有一人退缩。当最终试验结果出来时,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忘了工作的艰辛,也忘了几天来的心惊胆战。

团结创新 建设高水平团队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是国防科工委实施"以人为本、着力创新、高端引领、促进发展"的人才兴业战略、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姜会林经常用王大珩院士和蒋筑英的事迹教育团队成员,引导大家树立为国争光的责任感、使命感。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信念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不断鞭策着这支团队走向成熟。

团结凝聚力量。该团队的成员来自7个不同的单位,却丝毫没有门户之见。在共同理想目标的感召下,团队中的科研争论和探讨不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为科学研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正因有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大家齐心协力,互谅互让,在科学攻关的道路上才共同缔造了空间激光通信的辉煌。

创新才有动力。空间激光通信的工作距离达几万公里,对准与跟踪精度都要求很高。也正是有许多未知需要突破和创新,大家的工作热情、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之中,团队中的年轻博士感触最深,他们说,这里聚集了光、机、电、算多学科的高水平人才,钻研着各个相关领域的难题,在团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也正因如此,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这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