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电信运营业重组应先于业务改革
从战略全局考量,企业重组应先于业务改革,只有先以成熟的改革方案扭转当前失衡的市场僵局,打破一家独大的市场垄断,科学合理地推进重组,全业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本报记者 翁佳焰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2008年将抓紧研究电信企业全业务改革模式这标志着移动牌照发放将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程。另据报道,信产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明年,我国将尽快向运营商发放全业务经营牌照。
所谓电信企业全业务改革,就是让电信运营商获得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运营资质,即目前以移动业务为主导的运营商可以从事固网业务,以固网业务为主的运营商也可从事移动业务。如何破除眼下电信业分业运营模式的桎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新路?日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电信企业重组应先于业务改革。
全业务牌照发放提上日程
该教授表示,在全球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固网业务极速萎缩而移动收入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全业务改革是提高我国通信运营企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一方面,全球的通信技术发展出现移动化趋势。目前,世界前10位的电信运营商中,除英国Vodafone公司外,都已实施全业务经营。在中国,当前数据业务收入已经占电信业总收入30%左右的比重,其中,新增非话业务收入占全部新增业务收入的60.7%。可以说,电信业的价值链正悄然生变。
另一方面,电信业替代性竞争加剧。在中国9亿电话用户中,移动用户比例已经超过50%,固定电话收入却在节节败退。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如何平衡?主管部门应早日发放全业务经营牌照。
五道短板亟待突破
从中国的电信业现状来看,各大运营商显然已经进入了全业务竞争的备战状态。政府理应加整合移动与固网资源。当然,这场变革并非轻而易举,而如何突破各道短板已成首要问题。
短板一:业务。在当前分业经营模式下,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带来的不仅是固网运营商举步维艰的日子和国有资产的大幅贬值,更有整个电信业对单一语音业务的过分依赖。
短板二:技术。一份来自国家专利局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10月底,国外运营商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数达到1820件,而国内运营商在本国申请的专利仅有470件。同时,作为国内运营商的代表,三年来,中国移动业务增速分别为70%、45%和38.1%。专家指出的"大而不强、空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短板三:资费。受新增用户的低端化趋势和单向收费的影响,移动每分钟收费以年复合比率16.7%递减,使用量以33.7%的增长率高速膨胀,但每分钟使用量总收入却已呈下降趋势。另外,目前,国际移动通信漫游费太过高昂,资费问题已经成为全业务运营的一大制约。
短板四:竞争。目前,我国六家电信运营企业中,经营固网业务的主要有四家,经营移动的只有两家。固网竞争过度、移动竞争有效性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同时,中移动通过资费价格战将巨大的竞争成本转嫁给固话运营商,这无疑为电信业改革再添难题。
短板五:市场。当前的中国电信业竞争主要仍是大陆基础运营商间的较量和角逐,对港澳等国内以及国际业务的限制越来越使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脚步无法紧随世界潮流。
企业重组应先于业务改革
五道短板归结起来,反映出的是当前中国电信业竞争的低质化问题。如何打破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以有效竞争推动中国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建设,业内流传的改革方案可谓多种多样。
不论是先进行2G资源的重新配置,再适时发放3G牌照并形成三家全业务运营商;还是先明确TD运营主体,再适时发放3G牌照并根据需要进行资源重组;抑或先让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并对移动运营商进行非对称管制,待市场竞争到达一定规模再给移动运营商全业务资质,南邮专家都认为,电信业资源重新配置,即各大电信企业的重组,应该被列为电信业改革首要考虑的工作重点。
所谓全业务改革,更多关注的是包括TD在内的电信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协调发展。从战略全局考量,只有先以成熟的改革方案扭转当前失衡的市场僵局,打破一家独大的市场垄断,科学合理地解决各大运营商间的重组问题,全业务模式的改革才能顺利拉开帷幕。
可以说,电信业重组无疑是大势所趋,但其初衷并非为了拆分或合并,但如果市场格局已经呈现难以自发调节和扭转的失衡乃至无序的态势,该拆就拆该合就得合。
当前,转型与创新是电信行业发展的主题,如何在重组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加快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不断提高
- 国资委称2007年加快电信业改革重组(01-08)
- 联通重心偏向CDMA:先横切再竖切(01-02)
- 网通3.83亿收购重庆网通信息港(01-06)
- 网通张春江:强烈暗示希望尽早获发移动牌照(03-03)
- 运营商巨额融资引发重组猜想(04-07)
- 中国电信2.7亿资产大重组 甩包袱备战3G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