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分析:IPv6前途仍荆棘重重

分析:IPv6前途仍荆棘重重

时间:06-04 来源:中国电子报 点击: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未来3G|0">3G业务的主要发展目标。而人们在不断追求网络移动的同时,也一直为日益紧张的IP地址空间而担忧,IPv6|0">IPv6正是这一问题的有力"杀手锏"。但是从最近IPv6的发展而言,其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立即迎来迅速发展高潮,而且其前景反而越来越模糊不清。

  需求带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使用网络的人口数量及新加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数目迅速增加,目前Internet上采用的32位IPv4地址结构的可用地址已经面临地址严重短缺的问题。全球宽带接入模式的普及和宽带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改变了过去人们使用拨号上网方式,用户终端设备在线数目的大量增加加剧了IPv4地址的消耗。

  互联网及数据通信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无线通信产业的演进,使无线通信产业在技术上能更好地满足对数据业务(主要是IP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启动移动通信的互联网时代。IPv6技术地址空间巨大、完全对等、QoS保障机制较强、支持终端移动性等特征则为飞速发展的业务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IPv6是一种基于IPv4的演进网络概念,主要用于缓解IP地址不足等问题。IPv6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采用扩展和分级的地址空间,用128比特地址长度取代32比特,提供几乎无限的编址,地址空间分级提高了网络效率;"即插即用",自动配置地址;内置对IP安全性的支持;固定长度和简化的IP报头,实现硬件实施最佳化;扩展报头,提高效率,并保证协议的后续发展;改善对业务质量、多播和移动IP的支持。

  目前,IPv6在全球已有应用,大部分属于试验网或用于科研教育的商用网。对于IPv6的大规模商用,业界普遍认为3G将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因为近年来,随着笔记本电脑、PDA以及手机等移动手持设备功能的增强以及应用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IPv6为设备在各种无线移动接入网络间无缝漫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可以极大地推动移动计算业务的大规模应用。

  IPv6在3G中的应用

  在通信网络中,传输层和业务层都有其相关的IP层。虽然3G的R5网络标准对RNC,PS域,CS域没有做出必须采用IPv6的要求,而UE的实体、信令连接、Iu接口以及IMS子系统都会选择使用IPv6。因为目前的网络大多采用IPv4,而且R5对传输层影响不大,所以传输层最有可能沿用已有的IPv4网络,而业务层,尤其是多媒体相关的业务层使用IPv6网络。因此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IP承载域之间的通信问题,这个问题既存在于同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之内,也存在于运营商之间、运营商和外部互联网、ISP之间的互通。

  此外,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于运营商,通信网络承载最终也是要向IPv6承载过渡的,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使用IPv4承载的网络,如PS域等,也存在着向IPv6演进的问题,最终所有的承载都归于IPv6。IPv4、IPv6混合状态下的互联互通,以及当前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的顺利与否,是与运营商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IPv6网络的互联,IPv6与IPv4的互通,以及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演进方案,都是3G网络整体解决方案中很重要的方面。

  在IPv6实施和应用的众多方案中,综合利用已成为现实,优势互补将更有利于IPv6的推广应用。比如先对系统的业务部分进行标准升级,这就不得不提到上下兼容问题。以往的基础架构大多是支持R99标准的,而业务部分支持R4标准的R99+R4的混合系统。显然改进后的R5标准在数据传输业务上更占优势,所以标准上使用R4与R5的混合架构便呼之欲出了。

  目前,在技术角度来看,以原有的R4系统为基础,逐步向R5系统转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在R4系统的HLR、SGSN、GGSN的业务层支持IPv6,解决UE地址空间问题,使UE能够通过IPv6与其他网络的IPv6、IPv4用户互联互通;(2)在R4系统中,增加IMS子系统,使R5中基于IPv6的新业务能够在R4中应用;(3)全网逐步过渡到完整支持R5,形成一个以IPv6为基础的移动、固网一体化业务网络。

  当然在IPv6演进策略上,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研究来决定,还需要根据运营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今后无线网络演进的过程中,无线网络将在R4的基础架构下,为用户提供基于R5 IMS子系统的多媒体业务。随着支持R5标准的更完善的系统出现,在核心网基于NGN平台,在Iu接口上使用IPv6协议分组化的无线网络将会成为无线网络发展的主流,而关于IPv6的标准和应用也将会相应的得到极大的发展。

IPv6仍面临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