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与P2P结合发展宽带网络
因特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宽带化、移动化、IP化、融合化、个性化大潮中,IPv6|0">IPv6的海量地址支持及改进的业务解析能力与Peer to Peer(P2P)对等互联及有效宽带资源共享传送能力相组合,可以期望将会对开启未来信息通信网络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IPv6与P2P结合有战略价值
Peer to Peer,简称P2P,即为网络节点对等互联之意。应该说,平行于目前因特网上流行的客户端/服务器的主从互联模式,P2P实现了分布式资源利用与共享,每一节点可进行对等通信,可具备同时对信息内容进行接收、发送、存储和集成,并对信息元数据(Metadata)进行搜索和被搜索等功能,各节点对等协同完成任务。
现代微电子技术新进展使终端设备的存储与处理能力大为增强,系统与设备的分布化已成大势所趋并顺理成章,从而P2P与Web2.0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网络媒体业务的雪崩式发展,一些众所周知的示例,即如IM(即时通信)及IM"热用"、博客、播客、BT、KuGoo(酷狗)、eDonkey(电驴)、eMule(电骡)、pplive、uusee、PPStream、QQLive、CoolStreaming、Skype、MSN等等,不一而足,开创了网络媒体应用新时代。
P2P的主要优势为:高效资源共享,特别是对宽带视频资源的高效共享;去中心化,可避免中间服务器介入的可能瓶颈;可扩展性,随用户增加,系统整体资源和服务能力可同步扩充;系统架构顽强性,部分节点失效时能自动调整架构拓扑,允许节点自由加入与离开,信息文件的分开存放可提高信息共享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高性价比,可有效利用网络中散布的大量闲散资源;对IPTV/Multiple Play有效的CDN-P2P分布式"推"、"拉"能力;可在互联网上构建包括P2P CDN及P2P SIP应用支撑、P2P应用中间件及病毒检测与自适应弹性组网的P2P智能节点弹性重叠网,这是一种利用P2P技术调度已有IP承载网资源的新技术,可在保持互联网分布自治体系架构前提下改善网络的安全性、QoS及可管理性;基于有效利用IPv6及P2P的移动IPv6-P2P的高效增值能力;负荷平衡,每节点既是服务器又为客户机,资源分布于多个节点,可更好实现网络负荷平衡;有助用户隐私保护,因所有参与者均可提供中继转发功能,提高了匿名通信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等等。
同时P2P亦带来一些弱点甚至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其中一些亦是由其优势直接派生而来的,诸如,资源对等互联共享带来的带宽吞噬压力;去中心化、匿名带来的管理真空,包括难以应对溯源、不良信息处理及IPR、DRM冲突处理等;匿名、不固定性及无限可扩展性导致建立业务安全域的困难与障碍;P2P架构相邻逻辑节点可能地理相隔甚远,使恶意代码病毒快速传播,更难控制;P2P架构与NGN-IMS/SEP-FMC架构的不同导致两者的多业务协同与融合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解决;P2P-SIP架构,即使采用分布式哈希表(DTH,Distributed Hash Table)技术,用户类搜索往往也需多跳,网络规模越大跳数越多,从而时延控制更为困难,等等。因此,P2P的应用以理性思维、持续创新、扬长避短、谨慎稳妥、合理运用为上策。
2004-2005年的统计数据已表明P2P流量已占美国因特网流量的70%以上,中国电信干线网流量中P2P白天约占60%、晚上更可高达90%左右。我国Skype同时在线人数约高达900万以上,P2P互联网电视同时在线收视者约达500万-1000万,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极为可观。
需获得充足的IPv6地址
在确立IPv6及P2P未来发展战略时,以下几方面思考是有益的。
首先,继续按理性、务实战略积极推进IPv6在中国的发展,并应确保获得中国市场发展需求的相应IPv6地址。应该说地址匮乏是ICT业界对IPv6研究与推进建设应用的最主要期望与驱动力,其他一些功能只是尽可能顺应捎带而已,不应寄予过分的期望,更不应不切实际地炒作;赋予IPv6太多的期望与任务,将导致IPv6走向反面。
其次,密切关注IPv6及P2P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铁通等这些大运营商的直接介入,将有利于NGI与NGTN、NGBN等网络彼此取长补短与推进其向NGN目标网络方向演进、融合,有利于安全质量有保障,可管理、可赢利的宽带商业模式的务实探索与建立。CNGI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的技术路线,并于设计实现,解决了大规模IPv6主干网拓扑结构、路由设计、地址和域名规划、网络调试测量和网络管理等一整套技术难题,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NGI领域的自主创新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3G带宽资源该如何利用(10-03)
- 07年NGN、VOIP、IPTV将引起通信市场雪崩(01-10)
- 骨干网性能监测技术的详细应用解析(01-29)
- 4G的技术演进道路及趋势分析(01-02)
- 黄河振:我国FTTH接入技术选择(01-02)
- 消费者已尝到P2P甜头 不会再走回头路(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