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实现多方“共赢”
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既是迫不得已,又是一项明智的决定。从2002年电信、网通扛着"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旗帜相互进入以来,电信网通的相互进入走入了"世界流"----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短短几年来,固网运营企业"增量不增收"、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已经由过去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领域(高于GDP增长)变成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领域(低于GDP增长,如中国2006年GDP约为10%,而固网运营企业约为6%)。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做过大量的调查,有一个结果可以说明问题:北方的电信每赚一元钱,北方的网通要损失3到3.5元;而南方的网通每赚一元钱,南方的电信要损失3.5到4元。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但实际上是如房地产开发商和接收贿赂的腐败分子得到了这部分利益的转移。重复建设一方面导致资金的大量浪费、投入的设备大量闲置,同时由于企业经济增长乏力,无更多的资金维护已有网络直接影响用户的利益。例如,河北某县级公司由于没有资金更换某地的网络设备,近一千用户被迫停机。由此可见,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既是迫不得已,又是为了保护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问题需要理论思索。自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其自然垄断属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率先建立了样板型的电信垄断体系,包括这个体系应当承担的普遍服务义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电信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年的电信自然垄断属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信垄断属性遭到质疑,全球掀起了"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高潮,放松电信管制、允许自由竞争成为时尚和主流。
但是,本世纪初发生的IT业"泡沫危机"和3G牌照拍卖给电信企业带来的巨额亏损,使人们对于"充分竞争"的电信市场进行反思,至少固话领域仍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专家或者有识之士的共识。
由此可见,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受到了当时电信全球化理论的误导,而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是在回归到理性的认识电信自然垄断的属性。有人或许会说,移动替代固话,固网死亡算了。实际上移动是不可能替代固话的,由于移动通信和固话通信的优势互补性,特别是近年来移动固定通信融合技术(FMC)的发展,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固网存在的必要性,而一旦固网死掉了,再来重建中国的全程全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诚然,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的签订并不代表电信网通"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解决,一纸协议从来不说明就是美好前景的到来。电信网通互不进入协议只有在充分认识到固网自然垄断属性,充分认识到电信在国家战略产业中的地位,将电信网通融合在一起,应是时不我待的事情。
- 中电信未否认推WiFi手机 或复制小灵通模式(08-23)
- 爱立信与澳洲电信共推世界首个21M移动宽带服务(11-11)
- 大唐电信推出高速TD-HSDPA网卡(11-11)
- 新品牌“天翼”闪亮登场 189号段在部分省商用(11-23)
- 中国电信全面出手CDMA超高端手机(11-29)
- 中国移动将推无线固话反攻电信联通固话市场(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