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解密中国NGN试验

解密中国NGN试验

时间:04-09 来源:计算机世界网 点击:
中国运营商对NGN|0">NGN的商用试验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2004年,各地方运营商的NGN商用试验更掀起了高潮。这些商用试验的进展究竟如何?

NGN商用试验进程

中国的NGN商用试验进程应该说是从2001年开始的,这一年,国内各大运营商分别开始进行软交换的试验:2001年8月,宁波网通成功开通国内第一个软交换商用实验局,首开软交换在国内应用的先河;2001年11月,信息产业部颁发软交换产品"进网试用批文",为宁波网通建设软交换实验局的中兴通讯成为第一家获得批文的设备厂商;2001年的11月,中国网通的宽带电话商用试验网开始建设,目前该宽带电话商用试验网已转为商用网,接入用户约5万户,软交换网络覆盖北京、宁波、杭州、广州、泉州、重庆等近20个城市;此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几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全部进行了NGN试验,试验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

目前,大部分运营商的试验已经完成,少数运营商已经在部分地区将软交换投入商用。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5年全球NGN市场空间将超过百亿美元,而2005年将标志着NGN正式步入快速上升期。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及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软交换技术构建其长途网及本地网,甚至已经完全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对传统交换机的改造及扩容。在国内,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都在着手软交换网络建设规划和试验,即将进入大规模、实质性部署阶段。

从PSTN|0">PSTN到NGN

从传统的PSTN网络向NGN过渡,主要就是要实现以软交换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构架。作为实现当前各种网络融合与业务快速承载的关键技术,软交换集中体现了"业务与网络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通过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来实现呼叫/连接控制和业务处理等功能。

软交换设备主要包括:软交换控制设备、中继网关设备(含媒体服务器功能)、信令网关设备、接入网关设备、综合接入设备、宽带网关设备、Parlay网关设备、综合网管设备等。

通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等设备,可以将原有PSTN网络纳入NGN结构体系中,实现软交换与GSTN(PSTN/ISDN/PLMN)的无缝融合。

目前,业界的NGN方案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对PSTN的网络优化改造; 二、利用软交换灵活的接入手段,接入IP网的各类网关和用户终端; 三、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iHLR设备,实现电路接入域(包含PHS和PSTN)和IP接入域用户的统一管理,实现网络融合; 四、实现全网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 五、全网业务的统一提供。

在NGN中,PSTN、PHS、软交换中的用户数据统一放置于iHLR,由iHLR实现全网的用户数据属性统一管理,原有PSTN等网络的智能业务触发方式由号码段触发改变为签约触发,便于提供各类现网难以提供的新业务,特别是号码携带、混合放号业务、固网彩铃等业务。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通过标准的MAP协议与iHLR交互,获得用户所有信息。

对于PSTN网络改造和优化,可以根据现网的设备情况分类考虑。对于设备老化,无法运营的端局,可以考虑采用AG设备对端局进行替代,业务直接由AG和SS到iHLR进行业务鉴权后再进行接续。对于智能业务提供能力差的端局,可以采用汇接改造方案。汇接局改造中,采用中继网关(TG)进行改造,端局或接入网的发话话务可经过TG,由TG和SS触发到iHLR进行业务鉴权后再进行接续。

提前体验NGN

通过软交换控制设备与智能网SCP、应用服务器协同工作,NGN能够提供智能业务及多种新的增值业务,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发展新的宽带特色业务。

无论从数据流量、用户数量还是营业收入来看,目前国内通信网中语音业务仍然占据显著的优势,这就决定了语音业务仍然是软交换网络所有业务的基础。除了基本语音业务以外,对传统智能业务的继承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软交换提供的宽带增值业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开放性和业务生成的独立性,通过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接入各种应用服务器,屏蔽底层网络的复杂性,因此具有业务生成快、推广快、成本低廉,具有最佳的业务扩展性和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的NGN商用试验网上开通的业务主要有VoIP本地和长途应用、IP公话吧、IP Centrex、语音邮件、网络会议、Web Call、一号通、彩铃等多种业务。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NGN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据网的质量及效率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NGN的QoS能否得到有效保证,QoS问题是关系到NGN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

2.IP地址严重不足的问题:在IPv6投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