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LAS-CDMA创始人李道本:给4G贴上中国标签

LAS-CDMA创始人李道本:给4G贴上中国标签

时间:04-07 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
李道本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通信技术专家。他提出的LAS-CDMA|0">LAS-CDMA技术是北邮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尽管LAS-CDMA最终没有成为3G|0">3G标准,但仍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都认为它应该在4G|0">4G上有所作为。

  他近日接受了《通信产业报》的独家专访,就研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技术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LAS-CDMA的4G机会

  通信产业报:LAS-CDMA后,您又做了哪些重点研究?

  李道本:从2000年至今,我一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移动通信的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其中,一期研发工作发明了LAS-CDMA,即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目前二期工作开展一年了,主要从事未来移动通信超高频谱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4G技术。

  通信产业报:有何最新的工作进展?

  李道本:目前,正在开发的4G技术的实验室仿真效果很好,文件静态传输速率在移动情况下可以达到ITU要求的100Mbps,10M带宽时也没有多径效应。该技术不同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4G,虽然它采用的也是多载波,但不是OFDM,载波之间也不是正交的,克服了正交情况没有编码约束关系的问题。

  中国移动正在评估这项技术,希望可以主推成中国自己的4G标准;IEEE、LTE、沃达丰等国外机构和运营商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和合作意向,但我还是希望该技术在国内发展。因为通信是国家的神经中枢,我国应该掌握其控股权。

  3G仍有安全隐患

  通信产业报:您怎么看待目前业界关注的3G技术?

  李道本:虽然3G可能会于2008年在国内商用,但很难像2G一样普及,其存活时间不会很长,必将被4G取代。

  一方面,虽然并非所有的通信技术都必须自主研发,但掌握最核心的网络技术是关键。而我国并不掌握3G核心技术,因此3G仍无法解决我国通信的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3G在带宽容量方面相比2G提高得很少,提供的业务也相对较少。虽然4G出现前3G比2G有很多优势,但很快会被性能更优越的4G所取代。

  未来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将成爆炸式增长,通信将延伸到人与物之间,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接入。例如商场里所有的物品都有标志,存储着其所有相关信息,可以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查询。

  通信产业报:中国即将上马3G,您如何评价中国的移动运营商?

  李道本:中国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国际服务已经比较完善。  目前,中国运营商存在的问题是业务研发有限,而且大多不介入技术。运营商应该成为主导技术标准的成员之一。另外,中国手机话费过高的问题亟须解决。预计3G牌照发放后国外运营商将得以进入中国市场,这可以促进国内电信体制的改革。

  基础研究力度应加大

  通信产业报:您一直从事基础研发,但国内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不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道本:不重视基础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研究所和厂家缺乏长远眼光;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也不足。

  这方面,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相对较好,当地政府对基础研发的投资额度很大。例如美国政府在硅谷很多公司投资设定接待博士后的区域。我国台湾的激励体制也很好。台湾大学很重视专利,评定教授的首要标准是其专利数,其次才是专著数和文章数,因为专利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教授的价值。我个人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但已有一百多项国际专利。

  通信产业报:您从事电信系统设计已近四十年。这期间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李道本:中国通信从零起步,至今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移动通信大国,迅猛发展有目共睹。但我认为最大的遗憾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太少,通信技术的研发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很多高校、企业和研究单位研究的大多是边缘技术,对国外技术也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

  中国的固网通信在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做得很好,中国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基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互联网和手机则相当于没有隐私。由于中国不掌握电脑的核心CPU技术,所以即使电脑关机,其内部存储的资料也可能被远程盗取。手机也类似。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国,这一安全隐患非常令人遗憾。

  人物档案:

  李道本:1964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曾任美国加洲洛杉矶大学、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客座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顾问教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被剑桥世界名人录列为500名世界级一流通信专家之一。

  *1968年~1978年:负责国对流层数字散射通信系统(我国第一个超远程码分多址扩频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1981年~1991年: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州洛杉矶大学、Boston东北大学访问学者,博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