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第二代ADSL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代ADSL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03-03 来源:中国联通网站 点击:

统的STM(同步传送模式)和ATM(异步传送模式),增加了PTM(分组传送模式)以实现IP业务的高效传输;

  ●定义了更灵活的帧结构以支持四种延迟通道、四个承载信道,支持对误码和时延的配置,提高了QoS支持能力;

  ●增强了在线重配置能力,如比特交换和无缝的速率调整;

  ●增加了全数字模式,即在没有POTS业务时用话带传送数据,从而提高上行带宽。

4 第二代ADSL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与我国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的高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宽带业务应用严重缺乏,宽带应用的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电信运营商普遍感受到了急切的发展压力,努力寻求新业务的发展点和新的延伸。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电信运营商把目光投向了IPTV,希望通过提供包含视频业务在内的业务捆绑,在增加用户收入的同时培养用户的忠诚度,降低离网率。然而,随着IPTV视频组播、点播业务的全面展开,对接入网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带宽需求,IPTV所需带宽至少在2Mbit/s以上,高清IPTV带宽至少需要6~8Mbit/s以上。对于一般接入带宽为512kbit/s或1Mbit/s的家庭用户而言,不能满足IPTV业务所要求的带宽,在这种情况下,带宽升级成了电信运营商的当务之急,ADSL2/2+带宽能力的显著提升满足了电信运营商对开展新的宽带业务应用的带宽需求,将ADSL设备升级为ADSL2/2+是大势所趋。

  运营商选择ADSL2/2+而不是FTTH来应对接入带宽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采用ADSL2/2+升级带宽无需新建线缆管道,只需要更换设备板卡,并且可以和现有的ADSL网络兼容。而如果选择建设FTTH,虽然业界均同意FTTH是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其10km传输距离下平均30Mbit/s的接入带宽能力远高于ADSL2/2+,但需要运营商重新建设整个接入网络,把原来的铜线网络全部更换为光纤网络,网络建设的动作较大,费用高昂。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而高带宽业务应用前景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还没有足够的决心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升级网络,对现有网络的升级成为首选。因此也可以说,ADSL2/2+的应用给正处于起步阶段的FTTH网络建设带来了新的强大阻力。

5 ADSL设备形态的发展变化

  ADSL2/2+设备的应用部署在缓解运营商宽带业务压力的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与第一代ADSL设备融合以实现平滑升级。目前,新型ADSL局端设备具有后向兼容性,可以同时支持ADSL1、ADSL2和ADSL2+三种线路模式,如果用户端设备只支持一种线路模式,则局端设备可在线路训练过程中通过握手协商自适应到用户端设备的工作模式上;如果用户端设备也可以同时支持ADSL1、ADSL2和ADSL2+三种线路模式,则局端设备和用户设备可根据线路长度、信噪比等参数自动进行协商握手选择最合适的线路模式。

  此外,ADSL2/2+局端设备一般都可以使用第一代ADSL局端设备的平台,包括机框、背板和业务汇聚处理板卡等,运营商只需要更换线路板卡和分离器板卡就可以实现向ADSL2/2+设备的升级,无需更换用户端设备,就能同时向老ADSL1用户和新ADSL2/2+用户提供服务。如果老ADSL用户申请开通更高速率的业务,则可通过更换用户端设备为ADSL2/2+用户端设备来实现。这不仅能大力推动ADSL2/ADSL2+的快速良性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且也能提升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灵活性。

  前面提到过,ADSL2/2+技术的应用与IPTV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IPTV业务的多播特性给新一代的ADSL局端设备带来了新的要求,即大量用户同时加入某一频道对DSLAM设备支持的多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支持强大的多播复制能力,包括单板复制能力和背板复制能力。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多播复制能力成为运营商评估ADSL局端设备业务转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设备厂商在设计产品架构时新的关注点。

  此外,随着DSL用户数的高速增长和用户端设备功能的愈加复杂,支持用户端设备远程管理功能也成为DSL局端设备的发展方向,要求局端设备及其维护管理平台可提供直观、快捷、高效的手段来发现、分析和定位网络故障,并对用户端设备进行远程维护。2004年DSL Forum发布的TR-069规范,定义了如何通过网络对DSL用户端设备进行远程维护管理的总体架构,国内也制定并发布了相应的通信行业标准来规范具体的管理协议和管理信息。

6 结束语

  业界普遍认为,ADSL2/2+技术是未来DSL市场的主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和宽带业务应用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大规模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信运营商在发展宽带业务应用上的压力以及积极应对压力的决心。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