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烽火通信:加速转型应对市场变化

烽火通信:加速转型应对市场变化

时间:01-07 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
从纯粹的科研机构到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烽火通信的这个"转身",是稳健和迅速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烽火通信在 DWDM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与中国电信的合作项目---80×40 Gb / s DW DM 上海-杭州工程成功通过科技部验收。该工程是全球首条80×40 GDW DM 系统,它打破了20年来国外企业对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的垄断;不仅如此,烽火通信在智能光网络、超长传输、 FTTH等领域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劲头,其精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建设施工经验赢得了国内外各大电信运营商的高度认可。

  谈到近年来烽火通信所取得的成绩和艰苦奋斗的历程,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市场总部副总经理张世海非常坚定地说,"如今,烽火通信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和客户转型,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战略转型。"

  "多米诺效应"

  "烽火通信由技术向市场的转型,是由于运营商的转型引发的,而运营商的转型又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张世海将整个电信产业链比作一副多米诺骨牌,"处于上游的电信运营商的变革将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不能适应这一转型变革的制造商和下游产业,只有黯然出局,毫无生存发展可言。"

  "与其他企业不同,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型对烽火来说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张世海强调说。

  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前,作为其前身的邮科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按照技术要求来做,对市场需求考虑较少。邮科院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承担了国家的很多纵向项目,中国的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工程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这里研制完成的。然而,在以技术为导向的体制下,他们虽然研发出很多技术先进的产品,但有些产品很难走向市场。

  为进一步配合市场发展的需要,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便对研发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形成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闭环思维",明确提出了面向客户的研发体制,确立了市场和用户在研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稳健转身

  从纯粹的科研机构到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烽火通信的这个"转身",是那么稳健,那么迅速。

  "在技术创新上,我们努力将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张世海用一个实例深刻说明了这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过程:在与运营商的多次交流中,烽火了解到,随着 3G时代的到来,随着数据、宽带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边缘接入网不仅要求具备灵活的组网能力,而且还要求提供大带宽、高可靠性的多业务接入能力。针对客户的新需求,烽火对 IB AS180 系列边缘接入设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改进,使其具备更强大的多业务承载能力,支持10 M / 100 Mb / s / 1000 Mb / s 全速率的以太网业务及语音和 ATM业务,宽带业务接口更加丰富,安全性、可靠性好。目前,该系列设备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卓越的性价比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边缘接入网的建设中,为网络的完善与优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烽火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在管理体制、人才引进、服务等各方面,烽火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对烽火来说,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张世海表示。

  通过对通信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烽火通信已经明确了远期战略目标,即立足于光纤通信、IP和宽带接入相关技术领域,面向下一代网络和业务,从传统设备供应商转变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网络解决方案、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为电信运营业的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真正发挥出自身在综合信息服务价值链上的作用。

  转型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和拓展业务领域成为烽火通信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两步棋。

  2005年 6月烽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此,烽火通信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随着烽火"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随着开拓国际市场经验的不断丰富,烽火通信在国际市场深度掘金期颇有收获,已先后在印尼、印度、伊朗等国家建立起办事处;光网络、接入、光纤光缆、无线、数据等产品全面出口,其产品已进入近 40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建设了印度天然气SDH工程、印尼国家电力公司一级干线、不丹电信首个SDH全国干线、伊朗铁路公司传输干线、尼日利亚宽带城域光网络、埃塞俄比亚电信首个城域光网络等多个重大工程。通过这些工程和项目,烽火通信积累了丰富的跨国"交钥匙"工程建设经验,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不仅如此,烽火通信还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收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