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WiBro技术

WiBro技术

时间:08-28 来源: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点击:

WiMAX是一种新兴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与3G移动通信的关系如何,它的应用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怎样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等。作为在电信发展方面一直处在领先地位的韩国,在WiMAX的发展上又先行一步。近日,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对外宣布,他们正式向大众用户推出WiBro商用服务。

WiBro技术与WiMAX同样基于IEEE802.16e标准,被人们视作移动WiMAX。这次,SK推出的WiBro商用服务针对大容量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利用新型的网络技术,在时速为60km的移动环境中,以1Mbps的高速无线接入进行传输,使用户在移动环境中享用宽带服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WiBro商用服务的推出意味着,从技术上实现了WiBro、CDMA和WCDMA等网络的融合,显示了其强大的无线技术实力,它将为电信行业和整个产业带来新的行业机会。

韩国的WiBro可以看成移动WiMAX技术的最先应用实例,因此全球都在注视着WiBro的商业化进程,以期能看到WiMAX的发展前景。

与3G互补发展
对于WiBro/WiMAX这样的宽带无线技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它们是否会对3G带来威胁,因为它们在高速数据传输上似乎有"同质"竞争的可能。但是对于大多数的WiMAX的支持者来说,比如英特尔公司,它们认为WiMAX不可能完全替代3G网络,而只是一种补充,它们的市场定位应该是互补的。3G旨在提供一个全覆盖、有质量保证的通信网络,可以提供语音和数据业务,数据传输速率高达2Mbps,它的定义包括了完整的核心网和接入网。而WiMAX和WiBro致力于移动宽带接入服务,它支持70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主要针对热点地区无线移动宽带业务的接入市场。

目前,英特尔、富士通已经推出了基于固定无线接入的WiMAX芯片,预计到2007年手机中将内置802.16e芯片,实现全移动式无线业务。从时间上看,当WiMAX在移动市场上扩展渠道时,3G业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由于在3G上运营商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各方都已经投入巨资,所以很难再单独建WiMAX网来与3G争夺市场。

在规划中,3G演进技术LTE计划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0Mbps,它将于2007年完成标准化工作,再经过设备研发、试验网建设和市场开拓等,预计在2012年实现商用,因此WiMAX的出现正好填补了3G在这一时间段的空白,满足了人们对于高速率移动宽带业务的需求。两个系统的融合,会给3G运营商在热点地区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多提供一种方案,也给WiMAX带来宝贵的发展机会,因此两者在时间上、在技术定位上都不存在冲突,应该互补发展。事实上,韩国WiBro的发展,正是与已有的CDMA1XEV-DO等3G网络并肩前行。

各层次全面融合渗透
WiBro/WiMAX与3G的融合最重要的是能为用户提供新技术带来的超强体验,而不是在新技术选择间的顾此失彼,它们的结合是让用户能够享受移动通信的便捷和宽带通信的高效。具体说来,它们的融合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业务的融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业务系统让用户享受统一的业务体验,使用户通过不同的终端接入不同的网络享受同样的业务,实现统一账单、统一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并尽可能实现统一的业务开发和统一的控制。对于运营商而言,业务融合要以重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主,支持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后的业务移动性和移动环境下的业务无缝切换是最终的目标。考虑到目前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认为3G和WiMAX业务融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两者网络的互通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PS域、IMS域的融合,并且实现和CS域的互通,从而实现统一会话管理、统一用户标志、统一账单、统一业务提供等。

其次就是网络的融合。业务融合仅是异构系统初步的融合,而用户在网间漫游、切换则是网络融合这一层面解决的问题。融合方案使核心网和业务网可以实现共享,实现对用户的统一计费和统一管理,移动终端可以在该系统下的两种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和切换,该融合方案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使用要求,在3G网络大规模组网的条件下,在热点地区和热点城市提供WiMAX接入,能够充分挖掘两者的能力。不过双网间的QoS映射、安全性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注意。

最后是技术的融合。3G和WiMAX在底层技术上存在巨大差异,WiMAX采用了MIMO/OFDMA,MIMO技术已是LTE以及4G系统公认的先进技术。而WiMAX的实施商用将在LTE之前,这就为TDD方式的3G技术如TD-SCD-MA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在3G和WiMAX的互补过程当中,如果能保持各自的技术优势,吸收对方的先进技术,就能使两者互相融合和促进。

WiBro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