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教育城域网的WLAN部署规划

教育城域网的WLAN部署规划

时间:08-20 来源:3721RD 点击: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教育城域网,通过教育城域网实现所有中小学互联互通,共享资料平台。当前,终端智能化对这一任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终端智能化将更快地提高教师、学生终端拥有量,提升学校的师机比、生机比,更有意义的是,终端设备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丰富师生的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也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部分地区尝试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进课堂,辅助教学发展,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和研究。

智能终端的基本特点就是移动性,实现这些新的应用势必要求教育城域网进行WLAN的部署。

一、教育城域网的WLAN部署特点

教育城域网的WLAN部署,涉及到教育局、以及各个学校的管理角色定位,不同于建设多个独立的无线校园网,是由教育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城域无线校园网,概括而言,是一个跨越城域网的统一的规模无线网络,相对于普通校园网WLAN部署,无论从设备部署,还是网络管理都更具复杂性。

教育城域网部署WLAN,在应用广度、建设规模、管理深度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应用广度: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教室演进,校园网应用的主体从教师扩展到学生,从单向的教课转变为互动的教与学,从文本内容扩展为多媒体应用。这对于WLAN的设备选择及网络设计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

·建设规模:教育城域网部署WLAN,需要在教育局及所属学校建设无线校园网,覆盖包括教室、实验室、办公室、以及室外操场等环境,累计建设规模较大,但又不是多个无线校园网的简单累加,它相对于单一的大规模无线校园网,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管理深度:教育城域网部署WLAN,涉及教育局和各个学校,网络管理和使用具有层次化的特点,各个学校的WLAN部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学校的WLAN网络之间,学校与教育局网络之间,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具有深度层次化的网络,对设备和用户的管理提出挑战,管理模式面临选择 。

二、教育城域网的WLAN部署模式

教育城域网WLAN规划设计,围绕无线AC的部署及用户管理,主要存在集中式AC部署和分布式AC部署两种模式。

·集中式AC部署模式

如图1所示,主要特点是无线AC集中部署在教育局,各个学校只部署无线AP,教育局AC统一管理各个学校的AP设备,无线流量穿越城域网,用户无线接入认证系统统一部署、学校分权管理。

图1 集中式AC部署示意

·分布式AC部署模式

如图2所示,主要特点是无线AC分别部署在各个学校,校内AC分别管理各个学校的AP设备,无线流量不占用城域网带宽。一般而言,和集中式部署相同的是教育局统一部署用户无线接入认证系统、学校分权管理。

图2 分布式AC部署示意

·两种模式的对比小结

分布式AC和集中式AC部署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分布式AC和集中式AC部署模式的对比

两种部署模式各具特点,具体选择哪一种无线部署模式,取决于城域网的带宽、流量模型以及设备及用户的管理需求。

目前的市场需求环境,分布式部署是主流模式选择。部分环境下,教育城域网采用光纤直连,带宽充足,而且教育局统一进行网络管理,可以选择集中式部署模式。

另外,也可以选择混合部署模式,即在集中式AC部署模式下,部分有自主管理需求和能力的重点学校部署独立AC。教育局AC一方面为部分学校提供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作为重点学校AC的备份。

三、WLAN部署规划的技术要点

1.技术选择

技术选择主要集中在对标准、体系架构以及频谱的选择上。

WLAN标准:目前的主流的WLAN技术标准是802.11n,802.11n又可以细分为300Mbps 11n和450Mbps 11n 技术。对于教育城域网部署WLAN, 建议优先选择802.11n技术,具体选择哪一种细分11n技术,需要结合校园信息化应用实践来考虑,既可以整个城域网选择单一技术标准,也可以选择混合技术组网,即部分学校选择450Mbps 11n技术,部分学校选择300Mbps 11n技术,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细分11n技术。450Mbps 11n技术,对校园多媒体规模应用,在带宽、稳定性、并发处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技术保证;

体系架构:WLAN体系包括Fat AP和Fit AP两种部署架构,在教育城域网部署WLAN, Fit AP架构是主流选择,因为,相对于Fat AP,Fit AP在用户管理、设备维护、安全控制、漫游实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管理员而言,Fit AP架构对初期网络部署及后期维护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保障。目前的技术趋势是Fat/Fit AP一体化,可以给管理员带来更方便的管理手段;

无线频谱:802.11有2.4G和5.8G两个工作频段,针对校园教学的高密度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