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霍去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前一段时间,老代写了一篇《论基层主管的职业发展》谈到“年轻主管人不要妄自菲薄,总认为自己很年轻,为自己的成长慢找借口”并在文章的后面要求年轻的主管们,写一篇《我向霍去病学什么》的读后感。在后面,一个热心的读者写了一篇文章回复如下:
“去时儿女悲,归来胡笳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霍去病何许人也?
公元前140年,霍去病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卫青是他的舅舅。
十七岁(周岁),首次参战任骠姚校尉,率轻骑八百人,远离大部队长途奔袭数百里,深入敌后,斩敌两千余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一战成名。
两年后,河西之战,升任骠骑将军,率一万人,千里奔袭敌后准奋与主力部队配合前后夹击敌军,六天转战匈奴五个部落,势如破竹,最后在主力部队正面夹击没到位的情况下,独自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硬战。斩杀卢侯王与折兰王,杀敌近九千人,本部伤亡七千人,从此改变汉军与匈奴人大战不胜的历史。
同年,河西收复之战。在祁连山,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浑邪王率四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只能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二十一岁,漠北之战。率骑兵五万,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硬战,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追击匈奴一直到现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被彻底击败。汉朝北部的威胁基本解除。同年,霍去病升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为汉朝最高军事长官。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霍去病为什么能够数次精确定位打击匈奴,且无一失手,这是巧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霍去病的成功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只是一段震古烁今的历史吗?
我觉得他至少留下六样东西,或者说是六颗种子。
第一颗种子,叫做吃苦耐劳的种子。
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方能开路虎?蛤蛤蛤)。
霍去病虽然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但是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的外甥。然而他没有像其他王公贵族的公子一样选择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是勤练弓马和各项武艺,为将来的四次出征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纵算日后大破匈奴,汉武帝要为其大建宅邸霍去病也推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很火爆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从内心深处我是不以为然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要敢想敢拼不怕苦,天下哪有跃不去的龙门!只是现在的环境相对更难了一点,但是机会一样很多,一切的不可能都只是懦弱的人对现实的妥协。
第二颗和第三颗是一对孪生种子,分别是以终为始和创新的种子。以终为始必然会发现一些需要依赖创新来解决的新问题,而创新的原始动力又必然是“终”,因此我定义他们为一对孪生种子。
以目的为导向往往会解决一些看上去看不到头的难题。
汉武帝以前,汉朝军队和匈奴军队打仗有两个难题,第一是找不到,第二是打不过。那么很显然目标就是找到和打赢。
怎样才能找到?1、找到地图,敌军常驻地必然是水草充足的区域,例如王庭。2、找到向导,创新性地提拔俘虏过来的匈奴人做将领,熟悉水草的匈奴人应当是霍去病军团能够实施精确打击的先决条件。
找到了又如何能打赢呢?1、比别人更快!匈奴都是骑兵,这在上千年的北方人和汉人之间的古代战争中都占据极大的优势,想要正面击破他们唯有用骑兵,而且要更快。所以霍去病大胆地创新性使用轻骑兵闪电战法,并取得成功。2、使用骁勇的战将。匈奴人是异常的凶悍,战发得当基本军事技能不如对手也很难获胜,霍去病除了自己专业基础扎实外,用人不拘一格,果断大量使用俘虏过来的匈奴人,并对有战功的任何人采用极大的嘉奖手段来激励士兵勇敢作战(霍去病军团有数名匈奴人封侯,多于汉人)。
虽说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但商业方面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与霍去病那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很相似。第一,我们都面临着外部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威胁,他们同样速度快,冲击力强,战区范围广,部分技术先进。第二,我们都受到传统销售模式的制约。第三,管理团队老化。这种老化很多程度上是思维方式上的老化,不敢创新,怕冒风险,安守一隅。
面对这样三大问题,我们的战斗对象是强大的对手、传统的模式以及思维老化的管理,我们做什么才能打赢他们?针对他们的特征包括优势和劣势,再结合我们目前的状况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是制胜的法宝。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个或一群“霍去病”去思考和解决,而我们的企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找一个“霍去病”,而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去努力成为那个“霍去病”或者他最优秀的战士。
第四颗种子,叫做不安于现的种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次看到朋友圈一个文章《你所谓的稳定,危险系数极高》,深以为然。很多人舒适地生活在看似稳定的温床上,这种稳定是对“温”的描述而不是“床”,殊不知“床”是经不起折腾的“床”,“床”下刀插满了沾着鲜血的尖刀。
倘若霍去病安于在长安做他的贵族公子,或者一战成名后安于做他的将军,那么我相信史书中或许就没有了他的名字亦或是一笔带过而已。
第五颗种子,叫做大无畏的种子。
大无畏的背后我想应该是强大的自信。
自十七岁率轻骑八百人远离大部队长途奔袭深入敌后,到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镇住哗变,再到最后漠北决战的“封狼居胥”,每次霍去病的大无畏精神都能让后世的血性男儿为之血脉喷张并心生向往。
老代上次在朋友圈发了个“江湖救急”中提到:麦格米特以及中国的其他技术企业今后能否在引领创新方面超越西方国家的企业。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咱们的企业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和大无畏的精神,成为制造强国不是梦。
第六颗种子,叫做孝的种子。
百善孝为先!
位极人臣以后在行军路上路过平阳,不仅特意去拜见了素未谋面的父亲,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在我看来这就是霍去病给我们留下的六颗种子,他们未必常年都可以发芽,但土壤里有他们就够了。就像有一首歌写的:
爱一旦,
发了芽,
就算雨水都不下,
也阻止不了他开花。
希望大家在评论里留言,集思广益,分享好的建议,多谢。
老代的东西, 可以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