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无线和射频 > 射频无线通信设计 > 传输线的一些概念

传输线的一些概念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连接天线和发射机输出端(或接收机输入端)的电缆称为传输线或馈线。传输线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传输信号能量,因此,它应能将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功率以最小的损耗传送到发射天线的输入端,或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以最小的损耗传送到接收机输入端,同时它本身不应拾取或产生杂散干扰信号,这样,就要求传输线必须屏蔽。顺便指出,当传输线的物理长度等于或大于所传送信号的波长时,传输线又叫做长线。

传输线种类

超短波段的传输线一般有两种:平行双线传输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线;微波波段的传输线有同轴电缆传输线、波导和微带。平行双线传输线由两根平行的导线组成它是对称式或平衡式的传输线,这种馈线损耗大,不能用于UHF频段。同轴电缆传输线的两根导线分别为芯线和屏蔽铜网,因铜网接地,两根导体对地不对称,因此叫做不对称式或不平衡式传输线。同轴电缆工作频率范围宽,损耗小,对静电耦合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对磁场的干扰却无能为力。使用时切忌与有强电流的线路并行走向,也不能靠近低频信号线路。

传输线特征阻抗

无限长传输线上各处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用Z0 表示。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的计算公式为

Z。=〔60/√εr〕×Log ( D/d ) [ 欧]。

式中,D 为同轴电缆外导体铜网内径;

d 为同轴电缆芯线外径;

εr为导体间绝缘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通常Z0 = 50 欧 ,也有Z0 = 75 欧的。

由上式不难看出,馈线特性阻抗只与导体直径D和d以及导体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r有关,而与馈线长短、工作频率以及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无关

馈线衰减系数

信号在馈线里传输,除有导体的电阻性损耗外,还有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这两种损耗随馈线长度的增加和工作频率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应合理布局尽量缩短馈线长度。单位长度产生的损耗的大小用衰减系数 β 表示,其单位为 dB / m (分贝/米),电缆技术说明书上的单位大都用 dB / 100 m(分贝/百米) .

设输入到馈线的功率为P1 ,从长度为 L(m ) 的馈线输出的功率为P2 ,传输损耗TL可表示为: TL = 10 ×Lg ( P1 /P2 ) ( dB )

衰减系数为 β = TL / L ( dB / m )

例如, NOKIA 7 / 8英寸低耗电缆, 900MHz 时衰减系数为 β = 4.1 dB / 100 m ,也可写成 β = 3 dB / 73 m , 也就是说, 频率为 900MHz 的信号功率,每经过 73 m 长的这种电缆时,功率要少一半。 而普通的非低耗电缆,例如, SYV-9-50-1, 900MHz 时衰减系数为 β = 20.1 dB / 100 m , 也可写成 β = 3 dB / 15 m , 也就是说, 频率为 900MHz 的信号功率,每经过15 m 长的这种电缆时,功率就要少一半!

关于传输线阻抗的匹配与反射损耗

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ZL 等于馈线特性阻抗Z0 时,称为馈线终
端是匹配连接的。匹配时,馈线上只存在传向终端负载的入射波,而没有由终端负载产生的反射波,因此,当天线作为终端负载时,匹配能保证天线取得全部信号功率。如下图所示,当天线阻抗为 50 欧时,与50 欧的电缆是匹配的,而当天线阻抗为 80 欧时,与50 欧的电缆是不匹配的。 如果天线振子直径较粗,天线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较小,容易和馈线保持匹配,这时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就较宽。反之,则较窄。 在实际工作中,天线的输入阻抗还会受到周围物体的影响。为了使馈线与天线良好匹配,在架设天线时还需要通过测量,适当地调整天线的局部结构,或加装匹配装置。

前面已指出,当馈线和天线匹配时,馈线上没有反射波,只有入射波,即馈线上传输的只是向天线方向行进的波。这时,馈线上各处的电压幅度与电流幅度都相等,馈线上任意一点的阻抗都等于它的特性阻抗。而当天线和馈线不匹配时,也就是天线阻抗不等于馈线特性阻抗时,负载就只能吸收馈线上传输的部分高频能量,而不能全部吸收,未被吸收的那部分能量将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

驻波比 回波损耗 反射系数 行波系数

驻波比:它是行波系数的倒数,其值在1到无穷大之间。驻波比为1,表示完全匹配;驻波比为无穷大表示全反射,完全失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要求驻波比小于1.5,但实际应用中VSWR应小于1.2

回波损耗:它是反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以分贝值表示。回波损耗的值在0dB的到无穷大之间,回波损耗越大表示匹配越差,回波损耗越大表示匹配越好。0表示全反射,无穷大表示完全匹配

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同的地方,电压振幅相加为最大电压振幅Vmax ,形成波腹;而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反的地方电压振幅相减为最小电压振幅Vmin ,形成波节。其它各点的振幅值则介于波腹与波节之间。这种合成波称为行驻波。

反射波电压和入射波电压幅度之比叫作反射系数,记为 R

反射波幅度(ZL-Z0)

R = ───── = ───────

入射波幅度 (ZL+Z0 )

波腹电压与波节电压幅度之比称为驻波系数,也叫电压驻波比,记为 VSWR

波腹电压幅度 Vmax (1 + R)

VSWR = ─────── = ────

波节电压辐度 Vmin (1 - R)

收繳了.呵 .

这个很有用

呵呵,楼主对传输很有研究,多谢了!正有一事请教:通常传输线路都要尽可能防止或减少信号的衰减和泄露,但在地铁等地通常为了发送信号,还有一种好象叫“漏缆”的东西,有意地向周围环境发送无线信号,能否告知其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先谢谢了

小弟才疏学浅,第一次听说这种东西,我个人估计就是一个平行传输线,并且线上的载波为低频的,几十到几百KHZ。那种电缆电磁泄露最厉害。呵呵但是我觉得地铁所用的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天线基站吧,否则靠那种电缆,那么长的距离,功耗太大,传输效率不高,也只能单向传输数据。对这个领域不熟悉,随便乱说的呵呵,有不对的请各位高手拍砖

呵呵,偶看过一篇关于漏缆的文章,转载如下:


漏缆基础理论

1 简介

在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讯,通常是依靠无线电传送。目前通讯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要求基站与移动站之间随时随地能接通,甚至要求在隧道中也是如此。

然而在隧道中,移动通信用的电磁波传播效果不佳。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通常也很困难,所以关于漏缆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无线电地下传输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例如:

·用于建筑物内、隧道内及地铁的移动通信(GSM,PCN/PCS,DECT…)

·用于地下建筑的通讯,例如停车场、地下室及矿井

·公路隧道内FM波段(88-108MHz)信息的发送

·公路隧道内无线报警电信号的转发

·公路隧道内移动电话信号的发送

·地铁或地铁隧道中的信号传输

图1所示为一发射站位于隧道口的典型图例。

图1 典型系统结构图

随着新型无线移动发射系统的发展,新型漏泄元件应能以较低的衰减转发900MHz波段内的信号。

当前无线移动通信朝以下趋势发展:

·趋向更高的使用频段:使用频段从50-150 MHz扩展至450-900 MHz甚至1800-2200 MHz。

·要求通讯接通质量更高:数字化传输、高比特率,等等。

·在市区和以下特定范围,具有更佳的综合性能:隧道、地下机动车道、地下停车场等。

2 漏缆的工作原理

横向电磁波通过同轴电缆从发射端传至电缆的另一端。当电缆外导体完全封闭时,电缆传输的信号与外界是完全屏蔽的,电缆外没有电磁场,或者说,测量不到有电磁辐射。同样地,外界的电磁场也不会对电缆内的信号造成影响。

然而通过同轴电缆外导体上所开的槽孔,电缆内传输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发送至外界环境。同样,外界能量也能传入电缆内部。外导体上的槽孔使电缆内部电磁场和外界电波之间产生耦合。具体的耦合机制取决于槽孔的排列形式。

漏缆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编织外导体同轴电缆。绝大部分能量以内部波的形式在电缆中传输,但在外导体覆盖不好的位置点上,就会产生表面波,沿着电缆正向或逆向向外传播,且相互影响。

无线电通信信号的质量通常因为电缆外界电波电平波动情况不同而相差很大。电缆敷设方式和敷设环境对电缆辐射效果也有影响。大部分隧道内还有各种各样金属导体,比如沿两侧墙面安装的电力电缆、铁轨、水管等等,这些导体将彻底改变电磁场的特性。

漏缆电性能的主要指标有纵向衰减常数和耦合损耗。

2.1纵向衰减

衰减常数是考核电磁波在电缆内部所传输能量损失的最重要特性。

普通同轴电缆内部的信号在一定频率下,随传输距离而变弱。衰减性能主要取决于绝缘层的类型及电缆的大小。

而对于漏缆来说,周边环境也会影响衰减性能,因为电缆内部少部分能量在外导体附近的外界环境中传播。因此衰减性能也受制于外导体槽孔的排列方式。

2.2耦合损耗

耦合损耗描述的是电缆外部因耦合产生且被外界天线接收能量大小的指标,它定义为:特定距离下,被外界天线接收的能量与电缆中传输的能量之比。由于影响是相互的,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信号从外界天线向电缆的传输。

耦合损耗受电缆槽孔形式及外界环境对信号的干扰或反射影响。宽频范围内,辐射越强意味着耦合损耗越低。根据信号与外界的耦合机制不同,主要分有下三种漏缆:

·辐射型(RMC)

·耦合型(CMC)

·泄漏型(LSC)

3漏缆种类

3.1辐射型漏缆(RMC)

辐射型电缆的电磁场由电缆外导体上周期性排列的槽孔产生的。槽孔间距(d)与工作波长(λ)相当(见图2),辐射型电缆的使用频段可由以下不等式确定:

( -1) (1)

=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图2 辐射型电缆示例

考虑下面的情形,电缆的外导体上开了一组周期性槽孔,屏蔽层的辐射机制类似于朝着电缆轴向的一系列磁性偶极子的辐射。最简单的例子是,外导体上每个相邻小孔间距为半波长距离,例如100MHz下为1.5m。

辐射模式所有槽孔都符合相位迭加原理。只有当槽孔排列恰当及在特定的辐射频率段,才会出现此模式。也只在很窄的频段下,才有低的耦合损耗。高于或低于此频率,都将因干扰因素导致耦合损耗增加。

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如图4所示呈放射状发散。

3.2耦合型漏缆(CMC)

耦合型电缆则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在外导体上开一长条形槽,或开一组间距远远小于工作波长的小孔(见图2.3)。还有就是两侧开缝。

图3 耦合型电缆示例

电磁场通过小孔衍射激发电缆外导体外部电磁场。电流沿外导体外部传输,电缆象一个可移动的长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耦合型电缆亦等同于一根长的电子天线。

与耦合模式对应的电流平行于电缆轴线,电磁能量以同心圆的形式紧密分布在电缆周围,并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所以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表面电磁波”。这种模式的电磁波主要分布在电缆周围,但也有少量因随机存在于附近的障碍物和间断点(如吸收夹钳、墙壁等)而被衍射,如一部分能量沿径向随机衍射。

图4表示这种模式电缆中的两种辐射过程。

图4 辐射过程

3.3漏泄型(LSC)

这种模式可理解为在一根非漏泄电缆中,插入一段漏泄电缆(如图5所示)。

图5漏泄型电缆示例

这一段漏缆等同于一个通过功率分配器与同轴电缆相连的定位天线。其中电缆内部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转变为辐射能。选择相邻漏泄段之间的合适间距,以便为不同频段提供满意的效果。事实表明,10至50米之间的间距可满足1000MHz内的所有情形的通信。

这样设计的漏缆型电缆,在同样的条件下又可作为连续的补偿馈线,且具有更好的衰减常数和耦合损耗特性。

漏泄部分相当于有效的模式转换器,可以控制电缆附近的电磁场强度大小,它是漏泄部分长度和电气性能的函数。

使用漏泄型电缆的系统的一个特点是漏泄部分长度占电缆总长度不到2%~3%,这样便减少了由于辐射引起的附加损耗。这些模式转换器有很低的插入损耗,通常只有0.3或0.2dB,因此使用这些模式转换器引起的同轴电缆纵向衰减增加很小。

例如,图6表示的是使用完全相同的等间距的模式转换器后,场强沿电缆长度方向变化的情况。

图6 场强沿电缆长度方向变化

·X轴表示的是模式转换器在X轴上的位置,用“MC”表示。

·虚线表示的是天线接收可能性为95%时的场强值,包括电缆的衰减和转换器插入损耗。

·Px=95%功率接收可能性对应的电平与Y轴的交点

·P0=输入功率

·Prmin=最低接收功率(灵敏度)

·Px与P0之间差为漏缆的耦合损失

·95%功率衰减线与最低接收功率线交点表示电缆最大传输长度。

真不错,谢谢楼上共享《漏缆的基础知识》

谢谢共享!

新人学习中

謝謝!使我學習了关于漏缆得知识。非常不错。

真是资料,谢谢楼主

收收收 哈哈 谢谢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