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微波和射频技术 > 微波射频仿真学习讨论 > 谁说手机天线没有技术含量?!

谁说手机天线没有技术含量?!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网友airless是从事手机天线行业的,与我算是同行。他在这个帖子中(http://bbs.mwtee.com/viewthread.php?tid=27543&page=3#pid266859)提出,手机天线没什么技术含量。这点我不同意,我想有必要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个讨论。



的确,现在手机天线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手机天线行业的门槛也极低,似乎什么样的人,不管有没有基础,培养培养就能调天线。很多搞手机天线的人,学都没学过电磁场与微波的知识,人才培训也是作坊式的,老工程师稍微带一带,自己再划划铜箔,跑跑暗室,虽然讲不出所以然来,但是“做的多了就有经验”。手机天线市场也极为混乱,大家大打价格战,天线卖成了白菜价,天线公司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手机天线真的没有技术含量吗?



不然!在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著名的手机公司有一个项目启动,在评估阶段邀请众多手机天线公司参与评估,国内的,国外的都有。但是这个项目难度很大,天线是设计在PCB的中央,完全不符合常规,这样的layout让人匪夷所思。国内的手机天线公司除了心里暗骂这个负责layout的工程师以外,一致表示不能开发,达不到该手机公司的技术标准。该手机公司万般无奈,如果项目下马,损失将是极其惨重的。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公司站出来,他们斩钉截铁地表示,这个项目可以做,没有问题,这个公司就是以色列的加利电子!但是加利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项目的订单,要全部在他们那里做。最终结果是,加利真的就做了出来,大赚了一笔。这个故事,难道不能让人深思吗?



还有别的例子,诺基亚的一款小型翻盖机2505,支持频段为CDMA800/1900双频。如果你打开这个手机,你会发现,这个天线不是PIFA也不是monopole,而是一个IFA天线,而且它的走线是只有细细的一条,设计者成功地利用一条走线调试出了非常卓越的双频性能!要知道,诺基亚为这个天线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但是这个项目的天线设计者放着大把的空间就是不用,也不用常见的“G”型走线,硬是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还有motorola的FICA天线,设计者用更小的体积,实现了更宽的带宽,而且理念完全不同于常规的PIFA天线。对于这类天线的调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你模仿都很难模仿,更不用说自己设计了。



我见过三星的一款手机,知道它的天线是怎么做的?第一次注塑,用一种耐高温的塑胶生成支架,支架上有一些槽。第二次注塑,则采用一种能够镀上金属的塑胶填满这些槽。两种塑胶材料完全不同。第三步,开始镀金属,之前的那些槽是什么?那就是天线的走线!这样,在镀金属时,金属只会附着在第二次注塑的塑胶上!



这些天线是那些不求甚解,只会划铜箔的天线工程师们,习惯于弹片+支架,或者FPC形式的结构工程师们所能够想象得到的吗?



再看看IEEE中浩如烟海的手机天线论文,Stutzman,Pozar,陈志宁,翁金辂等一些天线界学术专家对于手机天线的研究,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大批学者在诺基亚研究中心不断涌现的最新技术成果。Amazon上大批的手机天线书籍(其中的代表:《Planar Antenna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Antenna Engineering Handbook》,《Modern Antenna Handbook》等权威著作中为手机天线专门开辟的章节。谁说手机天线没有技术含量?!



我们国内的一些天线公司,初步掌握了手机天线的知识,便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却不知自己与真正一流的技术水平还相去甚远。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浮躁的风气,那么永远只能跟在国外发达技术的后面,难望其项背。
引牛顿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真理就像大海一样,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
推送版块:手机天线与电路
推送小编:00d44
推送时间:2009.11.2
--------------------------------


目前开始调天线,以ifa为主,感觉就是通过线的长度来控制谐振,然后馈与地之间的距离再调调。跟理论毫无联系。
有一个问题,就是增加带宽时常加的寄生分支,这个寄生分支的辐射原理是什么呢?

现在的情况就像你写的那样 会改改铜箔 然后再弄弄暗室
但是要开发一个新的很不容易的

那帮叼人就知道模仿,缺少创意,基础又不扎实,能搞出一流的天线才见鬼了。

说的很不错!手机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啊!

写的非常精彩!这些天看到微网上果然聚集了一帮对专业、对工程的审美、对科学的审美充满真知灼见的人。

虽然对手机天线几乎一无所知,但还是非常肯定小编的观点。
是的,就像小编所说,不是没有技术含量,而是用现有的技术怎样创新,老的东西、旧的东西看久了可能觉得就那么回事,那有多少人从基础的天线知识来挖掘新的灵感呢?来设计“另类”的天线呢?
这不得不是一个值得发人深省的问题。

说的这些有些道理~  呵呵
你说的这些,我们也都做过,不论是PWB天线,还是你所谓的注塑工艺什么的…… 不论是什么PIFA、IFA、 monopole、还是Motolora所谓的FICA(无非就是Loop……),
有一点我想提醒,现在做产品的复杂程度远不是几本书所能涵盖的……  我可以这么说,目前我们遇到的太多问题,想在paper上找到答案,简直是做梦……   
不想多说了,懒着码字……  ps. 我蛮欣赏小编对待问题的认真精神, 另外,你上面提到的某款手机天线的设计者也就坐我旁边……

正因为其复杂,所以手机天线这个行业不是没有技术含量,而是有很太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现在的这些资料和论文,我也翻看了一些,的确离我们的一线技术还有些距离,有些天线的构思甚至并不实用。但是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难道指望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现成照搬的吗?更何况这些看似不实用的东西,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给我们以启迪的。如果我们连知识技术都不扎实,能够有什么创新和发展?
airless朋友似乎是在NOKIA工作,殊为难得,看来那款NOKIA 2505的天线就是出自你的同事之手,这个天线的独具匠心让我非常佩服。相信你的这位同事也是功底非常深厚的技术能人,如果中国这样的人再多一些,何谈手机天线行业没有技术含量呢?

没必要在意我在哪儿工作……
如果你是做手机天线的,按说应该知道那款手机就是最普通的双频monopole天线啊,这种类型天线会有很多弊端,比如SAR很高等等……
目前手机天线主要的难度,不在于带宽,反倒是很多近场问题不好解决,因此才说复杂……  
目前有太多调天线的工程师不看书,不读文献、不懂理论,拿一把刀子凭经验在矢网前面割天线,其实我很不赞赏这种做法的……

老兄的意思我理解,用那个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各种资料我们可以查阅,但创意是从书上找不到的,至于天线有无含量,其实就是那玩意就是一张纸,捅破了里面就么回事,关键是要知道怎么捅破。

看了后,感触颇多,做坛子以来,少见高手们对某一问题如此深入的讨论,以前也有个热门的讨论就是微波的本质是什么?大家可以搜索下看看,和以上兄弟相比,我算是个菜鸟,手机天线懂得不多,但就在单位工作的几年碰到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对于任何一门工艺,你说有没有技术含量,都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时代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现时代的难点可能若干年之后就是小儿科的技术问题,甚至极为普遍,变成了一种必备的基本知识点,因此个人觉得,与其争论是否有技术含量,不如思考下载现有的工艺,理论基础上,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工程师该如何利用身边的种种条件创造更完美的作品,而这个创作所带来的产品则远远不是技术含量能解释清楚的。设计师工程师,参差不齐,在所难免,处于不同阶段的工程研发人员只代表了个人的行为能力、设计能力,而不能因为局部人否定全局,正如小编说的很多不懂理论,不懂技术,只凭简单的工具切割下,做做实验就能研发手机天线,但这能说明什么呢,他们仅仅是代表底层设计师的水平,甚至用设计师都有些过高的赞誉了。我相信多数对技术热衷的工程师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们期待设计几近完美的作品,期待自己的作品走入生产线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就是对技术的追求。也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就于国内的社会环境而言,反而限制了众多工程研发人员的发展,更多的不思进取,浮躁了事,为什么会这样,值得反思。
2.技术就是技术,我们不能赋予它好与坏,作用也是相互的,时刻在转换着角色。以前工作的时候经常和高校合作,调研,高校能做什么,多半是查阅文献,做做仿真,简单测试验证下,甚至还有更过分的就是敷衍了事,写个报告结题,但为什么这些单位还有军方还是在不断的发放基金课题呢,原因很简单,希望在他们的研究中受到启迪,挖掘可以转换到工程上的有价值的ideas,如果能找到一个或几个切合点顺利转换工程,那么这些基金课题的发放就没有白费。这说明理论和工程研发之间是有相当的一段距离的,而这段距离就要靠我们这些对技术有着热衷的研发工程师们去尝试,去创造,要想有深层次的发挥和灵感则必须对理论和行情有着深厚的功底,能从这条路走出去的,最后多半都成了领军人物,物以稀为贵,因为少踩显得更加困难。可以看见,站在顶峰的研发人员将是凤毛麟角,当站在顶峰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做的非常好,毕竟要明白一个道理,设计研发产品是充满着突发的灵感、活跃的思维、无穷的智慧底蕴的,面对无穷,我们都是渺小的。知识浩瀚深远,活到老,学到老
3.技术是一种人生,尽管后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斌性,但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路线,有些人就是喜欢技术,对技术达到一种热衷迷恋的地步,希望自己在技术领域不断磨练,节节高升,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有些人前期可能认为自己适合做技术,但坐进去之后转而觉得自己适合做市场等等。因此,我们这里谈的技术,更多的是那种对技术有着追求和迷恋的工程研发人。这里并没有贬低其它人的意思,只是阐述下个人观点而已,欢迎大家讨论

说得太好了,不得不顶一个。

Re啊
大家在不同的平台做事, 有不同的经历, 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和见解难免不同....
anyway, 排除浮躁,踏实做事,多思考,理论实际结合,是做好一个工程师之道……
不管是读文献,做仿真,还是调试测试,最重要的还需要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做事思路……

其实很多技术都是这样,做专做深都很难,都不容易,而如果只是混混日子的话就很简单了。

非常赞同兄弟的说法,这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殊途同归

领教了论坛的魅力,才加入论坛不久,希望多看到这样的讨论,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是最好的启迪

支持小编  之前被别人说没有技术含量 靠经验时  虽然心里不舒服 但却也都沉默 现在小编替我们说出心里话
真是太高兴了  谢谢!

如此有启发的讨论怎能不顶!

讨论很热烈啊
搬个板凳来坐坐,慢慢听解
学习了

说得很好,微网就是微波技术人员之家啊

当一个人熟悉某个行业时,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说破了好像就那么回事,这是属于技术发展到一定时候的感觉,独孤求败的心情,理解这样技术人员的感觉。
看过程序员杂志定义程序员的10个境界,一般人在第4、5境界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学了很多东西,可以做很多事情,是高手了。但还不是大师,大师是指思想上的境界,第6~10境界是从思想上来定义,而不是前面5个境界的技术上去定义。
技术是死的,思想是活的,在称为技术高手的时候,思考如何再进一步,成为大师

手机的design cycle现在非常短;
大多数工程师为了完成短期目标疲于奔命。
大部分都是在现有架构上修修补补。
其实大部分射频工程师都是如此。
有一点改善,也就满足了。

太过安于现状了,这就是大多数的工程师
想要改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出色的工程师凤毛麟角

读了各位的感言收益匪浅,技术关键的是沉淀--提炼--创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链条,才能循序渐进不断的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最近发现华为的手机做的非常好。板子和天线设计的比较好,说白了,华为的人文环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让人把大部分经历放在研发上。相信国人越来越多的人会觉醒。
  版权的问题我想最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的。就像王传福所说大部分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10%是真正的自己掌握的,吸收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从机械方面的CAD书籍2000-2008年出版来看,基础性的技术出版者要有普世的情怀,便于推广的目的。自主的知识产权是一定要尊重的,但是翻译应用型的书籍我觉得还是需要走普及的路线,利润不能太高了。日本几十年来一直有一只专门的翻译团队翻,译国外的优秀书籍的团队,他们不为名利,为日本的快速发展,技术腾飞做出了杰出贡献。

微网真好。虚心学习中。

学习了,小弟估计以后也做手机天线了,多多指教

说的很好,道出了目前手机行业的潜规则

学习了,顶微网一个。

还是多表达下自己的想法吧,比用一个顶字

支持小编!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