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续《谁说手机天线没有技术含量?!》)
在我上一篇的帖子《谁说手机天线没有技术含量?!》中(链接:http://bbs.mwtee.com/thread-28365-1-1.html),有位研究生网友提出,就是没觉得这个行业有什么技术含量,理由是这个行业用不到公式。
在此,我想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陈述,这也是长久以来自己的一些想法。
百闻不如一见,在学校里做东西,和在公司里做东西,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有的时候还并不小。如果没有确切了解一个行业,任何人都不该妄下结论。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虽然现在手机天线的论文层出不穷,但真要说贴近实用的,能解决实际天线开发中的一些问题的论文并不多。现在的手机天线论文,大部分只是围绕一个天线和一个PCB来分析,说实话,很多并不实用,因为模型太简单了。且不说现在手机机壳中越来越用到的各种金属装饰件或者电镀件的影响。就是那主板上紧密排布的元器件,其复杂的电磁干扰也足够让人头疼。
其实,我们天线工程师很想见到这样的论文,一,要么把原理分析透彻详尽,比如像《Radiating and Balanced Mode Analysis of PIFA Antennas》那种的;二,要么结合实际机器的电气环境,解决一些一线研发由来已久的技术问题。例如:
1.金属外壳如何影响天线性能的,怎样选取恰当的接地点。
2.为什么有的金属电池盖不接地就不行,而有的则完全不用。
3.在天线附近引入一些接地导体,对于天线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是否有规律可行。
4.为什么有的喇叭存在干扰,在两个引脚位置串联高值电感就消除了影响呢?有什么原理?而在有的喇叭上,这个方法却并不可行。这又是为什么?
等等。
如果能给出一些“公式”,让我们少一些弯路,省一些精力,那更是再好不过了。否则只是把一些已有的技术在那个天线+PCB的简单模型上倒来倒去,没有多大的意思。如果大部分手机天线的论文只能体现在发表在期刊上,完全不能投入到实际中,那写这些论文又有什么用呢?或许有人会说,那些东西不完全是天线工程师的职责。但是,手机之所以是移动电话,而不是PDA,就是因为它有天线,它能够进行无线数据传输。而这个天线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具备良好的性能,则完全在于天线工程师是否能够针对整个机器的环境,设计出最适合这部机器的天线,并且能够保障天线的性能。不然天线工程师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很多论文中,那些天线体积占了大半个PCB,虽然性能很好,但是明显不现实。在通讯终端越来越追求小型化的今天,谁也不可能给你这么大的空间来做天线。拿我最新翻译的一篇IEEE论文-《Compact PIFA for Mobile Terminals Supporting Multiple Cellular and Non-Cellular Stranards》来说(链接:http://bbs.mwtee.com/thread-25730-1-1.html)。我翻译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里面的技术很有参考价值。开槽,加寄生单元,这些都是平常调试中经常用到的技术。而且文中对于这些设计所产生的变化,有着细致的分析和比对。采用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器那个方法也算有新意。对于天线工程师有着理论指导的意义。但是真要说到实用性,恐怕够呛。文中论述的天线,体积为40mm×20mm×8mm,这样大的体积对于手机天线工程师来说,简直奢侈得离谱。特别是8mm的高度,是这个PIFA天线的性能好得无以复加的关键因素。而在平时的调试中,4mm的高度我们照样也敢做PIFA天线,性能并不一定差。还有馈电脚上引入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器,实际中谁要敢采用这种结构,肯定要被结构工程师骂死,这会严重影响模具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谐振器高度不定下来,天线支架模具就没法开下去,会耽误工程进度。这还没把这些新奇技术给实际生产带来的工艺难度和成本耗费算上。
我不知道在学校里的人,他们想象中的技术含量应该是什么?但据我所知,有不少天线专业的研究生,几乎很少实际动手调试天线。只知道一味地在软件上仿真,然后再去打样,宁可在软件仿真上浪费大把时间,也不愿去实际动手操作一下。一旦打样效果不好,再仿真再打样,如此循环。就算再会使用仿真软件,懂得再多的知识又能怎样?没有一个公司会对一个只能停留在理论基础上,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效益的人有足够的耐心。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本人对于理论仍然是推崇的,没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尽管不是天线专业毕业,但自从进入天线行业,一直想要把自己的理论基础打得更扎实。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是想弄清楚原理是什么。我向来认为,作为工程师,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那些在象牙塔中的骄子们,是不是也该沉思一下,是否自己真的将理论与实践做到了融会贯通,而不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呢?
--------------------------------
推送版块:手机天线与电路
推送小编:00d44
推送时间:2009.11.13
--------------------------------
我觉得他们所说的技术含量估计是这个意思:做器件的不如做部件的,做部件的不如做系统的,可能更多是从平均薪酬考量。:19bb
其实无论什么东西钻深了都有技术含量,4mm高度做两频手机估计都很难达到一些大公司的TRP和TIS的技术标准哦。
有理,不过这就是天线工程师存在的环境
这话说的好啊 觉得很深刻
学习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很高的境界啊
仔细看了一遍,又是一篇行业精品文章
对于文章和工程之间,我也是感触颇深,有时候不能给予太多希望于高校能做出什么东西工程上能迅速转换成成果的东西,但部分理论研究的结果却对工程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这种转换多数都将其交给研发工程师,导致搞理论研究的,搞仿真的,搞算法的,甚至更多,都已经严重偏离工程,不懂得做研究加工出的一个样品和实际中的产品研发,批量生产之间的细微关系,不了解工艺,不了解产品研发的过程,何谈做出的东西能用呢?这种学术状态越演越烈,恶化已经腐蚀到骨子里,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作为高校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发表文章,如何通过发表文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找工作的筹码,老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文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至于这东西能用不,完全不予考虑,好一点的老师,认识到这一点也在尝试做一些努力,但还是和工程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线工程师,研究所等他们并不能期待学校做出什么成功的产品来,唯一能期望的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哪怕是仿真也好,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方法和结论,以便在设计调试中借鉴吸收转化成生产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理论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学校里把理论基础打好了,工作时才能更好的研究出好的产品来。不至于走很多弯路。
理论基础有的时候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理解其中的缘由,也能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但真正如何成功解决问题,可能就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了,里面很多的因素要我们考虑,这个需要我们大量的实践积累吧。
是没接触到深的东西,所以说没有技术含量
难得的好文章啊,学习了。
第一次体会做天线工程的过程,感谢小编的分享。
自己做仿真工程,也深有体会,细节决定成败,每个细节就是技术,就是知识的结晶。不能说编程没有技术含量,算法没有技术含量。如果有人这样说,我就会像小编一样给他们急,O(∩_∩)O哈哈~
我觉得实验和仿真都有其优缺点,或者说理论和思路是重要的,仿真和实验同属于重要的实现手段……
如果说胡乱的仿真是浪费时间,那么没思路乱割乱切,也一样是浪费时间……
现在国内大部分学校里面,没有给你做电小天线的条件,没active phone, 没CMU,甚至chamber都很差…… ,想通过实验深入研究手机天线本来就不现实…… 更别说手机很多parts对性能的影响了……
相反,我倒觉得读研究生的几年,如果能踏踏实实的研究些理论和算法方面的东西,对今后微波这个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两年的工作时间,可以给你很多实践经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应付工程项目中的困难,但工作以后,如果想花时间学习些某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却困难多多……
总而言之,我个人不赞成理论脱离实践,也不赞成重经验轻理论,根据你所在的环境和条件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
Re..
4mm的PIFA, OTA能过沃达丰的requirement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今天逃课去图书馆借书去了,结果,翻船了,呵呵o(╯□╰)oo(╯□╰)oo(╯□╰)o5
同意airless兄弟的说法,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中不能完全脱离理论,重经验,轻理论,重理论轻实践都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工程研发,但目前而言能将这些很好融合的却少之又少啊,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状态下,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有的时候,也很羡慕那些能够在学校深造的学生。他们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丰富的研究资源,能够授业解惑的良师,还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或许这就是围城,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补充,而在学校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自己要充实什么。
现在行业的大环境是,能说的,做不了;而能做的,又说不了。真正能将两者很好结合的人少之又少。在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支撑的人,很多理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不是造成工程上无法实现,就是增加了时间和成本。而不明白原理的人,虽然最终可能还是可以做出来,但是同样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的耗费,走很多弯路。
说得很好,正是微网这个纯洁的论坛,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工程人、学术研究者以及在校学生在上面畅所欲言,实现真正的交流,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经验共享,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国内微波的技术水平。
理论和实践是一对双兄弟,双刃剑
优秀的主题要经常阅读,每每读一次都收获颇多,期待更多人参与近来讨论
融会贯通,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和牺牲很多东西的……
最近大家貌似很忙啊
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过于偏颇,必须有的放矢,合理利用,综合采用
支持下老帖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呵呵,谢谢斑斑的热情顶贴。
好技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现在不少学生认为看两本书,一两个月能成为高手,或者一两周掌握这门技术,显然是不行的。可能是应试教育,应付考试只要一两周的原因吧
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开始羡慕那些能有深造机会的同学了,他们有良好的资源
开始走进社会了,开始感觉到社会的残酷
也开始体味到象牙塔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种差距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希望深造的同学们能理论实践一起抓,不要浪费优异的资源
这个得顶啊..自己真应该出去工作2年再来读研究生,本科完了直接读研究生感觉收获并不是很大
工作了估计就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了
唉 其实大家都混口饭吃而已了,不要老争有没有技术含量。手机天线工程师高薪水是因为市场推动的,而并非完全是技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