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系统:要提升每个人,而不是矮化他
宏观经济形势现在看起来并不好,总理到处发声,为国人打气,为世界打气。预测经济形势的能力似乎更源于发声人的地位和发声的水平。Who knows? 谁真的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样的萧杀之际,总会几家欢喜几家愁。非常之时,会死掉一批,但另外一批会活得更加得生机勃勃,更加强壮。非常之时,正是弯道超越的契机。
几天前看到一个充电桩行业的报告,12家充电桩上市企业,3家亏损,4家净利润下滑,5家净利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充电桩是近年热门行业,成败与前期的判断和准备有关。更让我感慨的是在红海市场,总会冒出欣欣向荣的企业。在我们熟悉的餐饮业,有些生意很红火,有些生意很惨淡,居然冒出了一个海底捞,据说被任正非热捧,雷军热捧,贾跃亭热捧; 当年有那么多公司都在送快递,结果冒出了一个特别贵的顺风,再贵你动不动想找他寄,生意好得很。根说顺风快递员的工资比大学毕业生都要高很多。这些公司的普通员工都对外长期如一地展现出一种精神气质。我对这种企业领导人很好奇。这背后需要什么样的功力哦!
我等在海边拣贝壳的普通人就常在清议: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都在红海拼杀的时候,最终会有一家、两家冒出来,领袖群伦? 我的脑子里想起的是那一张张在端盘子时发自内心快乐的笑脸。 仅仅是在个人物质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每个月能按时拿到一份工资)就能激发普通员工使出吃奶的力气为公司卖命吗?怎么激发出员工最大的潜能? 从我20年前迷上领导力开始,我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最终发现这些问题是人性问题,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艺。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系统。如何激发员工最大的潜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总离不开两条,胡箩卜加大棒。大凡成功的企业总离不开在这两点上进行了出神入化的运作。原理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就如我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很多复杂的高科技产品的原理,但做成真正商业化的高科技产品却很难。胡萝卜加大棒是符合人性的,但“人”的系统的运作如果只要举起胡萝卜或者举起大棒就凑效,世上简直就无难事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特别是在运作一个由高端人才组成的系统,是否将奖励和惩罚每天挂在嘴上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即使运作一个温饱需求是第一需求的“人”组成系统(如中低端餐饮行业),在奖惩之外也仍然需要文化,需要氛围,需要凝聚力,需要公司展现一种精神气质,需要在细节上不断强化某种精神气质。这不叫虚,这叫激励人心,使众人行,这叫凝聚力,这叫领导力。这要求企业的领导人必须会讲故事,必须会长袖善舞,必须能凝聚人心。
我在加入鼎阳后发布的招聘公开信中曾表示,“离开了基本的物质待遇的空谈梦想和激情是忽悠、是扯淡、是虚伪。” 同时,在这篇反应我对运作“人”的系统的理念的文字中,我强调了比较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些企业试图能按某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培养组建一个团队,实现一个长远的目标,将公司做起来。但这过程中存在的煎熬是,队伍还没有完全建设成功之前的半年到一年的阵痛期怎么度过? 有些企业的解决方案的引入资本,有些企业的做法是短期举债,有些企业的做法是进一步矮化整个团队,进入新一轮恶性循环。为避免进入新一轮恶性循环,我曾提出的一个说法叫“战略意志“,就是企业领导人坚信“人是一切”的理念,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最终实现人和企业平台的相互成就。这个操作过程正是展现领导力的过程。
展现领导力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的充分的关注,展现大爱的心并付诸在每一个细节上。 譬如我在对鼎阳黄埔二期的培训上始终坚持一点,”不要一开始就假设他们频谱仪肯定学不好“。为此,我们准备非常丰富的资料,反复考核,反复练习。在准备资料时,可能遇到的阻力是:这资料太多了,销售不会看的。 我的回应是,“要相信,这些销售人员当中总有人可能会看的。有一个人看就赚大了。” 我一直就是这个心态,所以有些人看到我总那么竭尽全力,显得太累了。但是,在很小的仪器圈内,培训出哪怕一个好销售都很不容易,如果没有这种牵引和提升的意识,一开始就先假设他们肯定不学,最终整个队伍肯定起不来。 也只有为每一个团队成员竭尽全力,我们才能凝聚整个团队,形成氛围。
人生不设限。在没有为一个人的成长竭尽全力之前,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他父母眼中的“唯一”的孩子。我在鼓励每一个团队展现他的领导力,包括一个样机管理人员。 在我的鼓励下,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其他助理和同事看了都觉得神奇。之前,很多人告知我她怎么样怎么样,但我和她第一次一对一的谈话后我就不相信之前所有人给我的”假定“。这就如我在”进进每周一侃系列018“中表达的,不要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这也是我的一个核心思想。
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用心,走到他的内心,鼓励他成长,鼓励他反复训练,鼓励他突破,当然也不断施加恰当的压力。这就是我每天最核心的工作。
汪总的文章写得真好!
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