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移动通信 > 3G WCDMA & TD-SCDMA > 扩频因子是什么

扩频因子是什么

时间:07-30 整理:3721RD 点击:
如题。
通俗点,最好打个比喻

扩频因子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有资源等分成扩频因子相等数量的资源。
假设有1块钱,我们按扩频因子方式来计算它的花法

如果买块糖,每块需要0.1元,那么我们可以买10块糖,相当于扩频因子为10

如果买钉子,每个钉子0.01元,那么1块钱我们就可买100个,他的扩频因子是100

如果我们买个鸡蛋饼,如果它的价格是2.5元,由于我的最大扩频因子是1,那么我们需要用3个1块钱(3个时隙)才能将饼买下。

1、当扩频因子为1时,传输的时候数据1就用一个1来表示,扩频因子为8时,可以用11111111来表示1,这样传输的时候可以降低误码率也就是信噪比,但是却减少了可以传输的实际数据,所以,扩频因子越大,传输的数据数率就越小。
    如果扩频就这点作用,那可能就不会有这个技术的存在了,扩频因子还有另一个用途,那就是正交码,通过ovsf可以获得正交的扩频码,扩频因子为4时有4个正交的扩频码,正交的扩频码可以让同时传输的无线信号在解扩时互不干扰,也就是说,扩频因子为4时,可以同时传输4个人的信息,也就是我们说的码道,同理扩频因子为16时有16个扩频码,即16个码道,(假设通过XXX方法,在扩频因子为4时可以获得16个扩频码,那么码道就是16,当然,现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语音和数据业务传输的数率要求不一样,所以他们扩频因子不一样。
 2、整体来说,扩频因子的大小决定了一个用户的实际数据数率的大小(注意,这里说的是实际数据,例如大家都传输11111111这个数据,A用11表示1,那么他的实际数据是1111,而B用1111表示1,那么他的实际数据为11,这样B的出错概率就比A小,但他的数据数率也比A小)但是因为正交码的存在,从基站上看,提高扩频因子,对某一用户的实际数据数率降低了,但同时的可用用户数多了(扩频码)整体的实际数据数率却没变.
    理解上面,请先理解码片与数据的区别,并且以上并没有涉及调制,大家再去看看关于扩频正交的内容,其实,扩频与调制有些地方很类似,理解了调制再看扩频,就很容易理解扩频因子与数据数率的关系。
3、
所谓扩频因子:
1、数据速率经过增加控制信息(如功率控制信息)、信道编码、交织、速率匹配,变成符号速率,符号速率×扩频因子=码片速率dsfds1fad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
我觉得符号速率就是码元速率。
2、对于walsh码来说,同阶walsh码扩频因子相同,扩频因子数==该阶walsh码的数量==该阶扩频码的码片长度。
3、低阶walsh码和其子码不能同时使用(不正交)。这就是384kbps和hsdpa等业务可用的码字数量比扩频因子小1的原因是有一个码的子码要用于控制信道。
4、WCDMA下行物理信道采用QPSK调制方式,一个物理信道进行串并变换进行Q,I变量输入同时传输。
而上行物理信道采用BPSK调制方式(本质上是HPSK调制方式,但是对于一个物理信道可以看成是BPSK),因此一个物理信道在Q或者I输入传输.所以,对于同样的比特传输速率,下行扩频因子是上行的2倍。
5、理解一:TDSCDMA下行扩频系数只用16和1,是因为方便判断其他用户的扩频码,因为固定了扩频系数,那么midamble码的信道估计窗和扩频码的对应关系就简化了很多,其他用户扩频码可能的情况少了。这样以便于终端进行联合检测,否则无法进行联合检测。因为目前我们的系统是不通知本终端关于其他终端的码子信息的,我们只能根据信道估计窗和扩频码的关系来判断其他用户的码子。关于对应关系,25221协议里面有。
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比如联合检测的计算量,抗同频干扰,数据速率等。
上行可以用其他扩频因子是因为小的扩频系数和多个码道的sf=16的数据速率大致相同,但是扩频系数小,峰均比小。而且基站知道所有终端的码子,不用担心判断码子的问题。
下行384k或者2M之所以能用sf=1,因为这时候本时隙已经没有其他用户,联合检测就只是本用户的码道,所以也不用管其他用户了。
理解二:考虑到峰值速率和抗同频干扰的能力以及联合检测的复杂度,SF 的选择最大可以到16,但是下行干扰尤其考虑的是抗同频干扰,所以16是必须要选的;而考虑到峰值速率,SF=1也必须要选的。其他的情况可以由动态分配的时隙来进行。上行就没有这样的约束了,所以都可以选择。另外上下行占用的时隙是互斥的,所以为了在有约束条件的下行链路优先保证,上行的扩频因子可以灵活选择


让你大学毕业都把课本卖了,信号与系统里有说。

扩频因子  与原信号叠加 变成频率较大的信号近似白噪声!有很好的保密性!正交码!扩频因子相乘为1,则互为正交!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