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移动通信 > 通信基础 > 现在3G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具体点

现在3G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具体点

时间:09-03 整理:3721RD 点击:
如题。

3G的核心技术,还真的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无线接入技术就是3G的核心技术。建议楼主把问题缩小些,如CDMA制试等.......

IP化应该是3G的核心技术之一..

智能天线也是其中之一...

2.1 Rake接收技术
    在窄带蜂窝系统中,存在严重的多径衰落。但是在宽带CDMA 系统中,不同的路径可以独立接收,从而可以对分辨出的多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调整,使其合成后的信号得以增强,从而可以降低多径衰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技术称为Rake接收技术。为实现相干形式的Rake接收,需发送未经调制的导频符号,以使得接收端能够在确知已发信号的条件下估计出多径信号的相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干方式的最大信噪比合并。WCDMA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号,而CDMA2000下行采用公用导频信号。用户专用的导频信号仅作为备选方案用于使用智能天线的系统,上行信道则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道。
    Rake分集接收技术的另外1种体现形式是宏分集和越区软切换技术。当移动终端处于越区切换时,参与越区切换的基站向该移动终端发送相同的信息,移动台则把来自不同基站的多径信号进行分集合并,从而改善移动终端处于越区切换时的接收信号质量,并保证越区切换时的数据不丢失。这种技术称为宏分集和越区软切换。WCDMA系统和CDMA2000系统都支持宏分集和越区软切换。
2.2 信道编译码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另外1项核心技术是信道编译码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提案中,除了采用IS-95CDMA系统相类似的卷积编码技术及交织外,还采用了Turbo编码技术及RS卷积级联码技术。卷积码具有记忆能力,可以采用维特比译码,具有很高的编码增益。而交织技术可将信道传输中的突发性错误变成随机性错误,这有利于对付信道传输中因突发性干扰而引起的长连串错误。交织不会引入冗余码,所以不会降低频谱利用率。Turbo编码器采用2个并行相连的系统递归卷积编码器,并加上1个交织器。2个卷积编码器的输出经过串并变换及打孔操作后输出。相应的解码器由首尾相连、中间由交织器和解交织器隔离的2个以迭代方式工作的软判输出卷积解码器组成。这种Turbo编码方式一般用于第三代系统中的高速数据业务传输。RS编码是1种多进制编码技术,适用于存在突发错误的通信系统。
2.3 功率控制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移动终端到基站的链路上容易出现“远近效应”问题,也就是说,离基站近的移动终端的路径损耗比远方移动终端的路径损耗低。如果所有的移动终端都使用相同的发射功率,附近的移动终端必然要干扰远方的移动终端,因此需要采用功率控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常用的CDMA功率控制技术可分为开环、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3种类型。在WCDMA 和CD-MA2000系统中,上行信道采用了开环、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下行信道则采用了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当然,功率控制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多址干扰,其极限是各个用户的接收功率都相同时的接收性能;其次是占用信道传递功率控制信息,存在算法收敛速度、性能与用户移动速度有关和系统复杂等。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多用户检测是CDMA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的CDMA系统中,各信号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这是多址干扰(MAI)存在的根源,由个别用户产生的MAI虽然很小,但随着用户数的增长或信号功率的增大,MAI就成为WCDMA通信系统的1个主要干扰。传统检测技术完全按照经典直接序列扩频理论对每个用户的信号分别进行扩频码匹配处理,因而抗MAI能力较弱。多用户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MAI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能力,解决了远近效应问题,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更有效地利用上行链路的频谱资源,显著提高系统容量。

通信系统中的传统检测器都是单用户检测器,它将所需用户的信号当作有用信号,而将其它用户的信号都作为干扰信号对待。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CDMA系统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信道。因此单用户检测器不能充分利用信道容量。多用户检测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而不是干扰信号来处理,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用户信号的用户码、幅度、定时和延迟等信息,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多径多址干扰。目前,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来实现多用户检测:一是线性检测法,它的基本想法是通过线性变换来消除不同用户间的相关性,使得送入每个用户的检测器的信号只与自己的信号相关;二是相减式干扰对消器,它在送入匹配滤波器输入端的信号中减去本地估计出的来自其它用户的多址干扰,从而消除多址干扰。
2.5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是1种自适应阵列天线。它由天线阵、波束形成网络、波束形成算法三部分组成,通过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状,具有测向和调零功能,能够把主波束对准入射信号并自适应实时跟踪信号,同时将零点对准干扰信号,从而抑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号的信噪比,改善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及能够识别不同的入射方向的直射波和反射波。智能天线实现了所谓的空分多址(SDMA)方式,其突出优点是能够减少或滤除同道干扰和多址干扰,能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我国提出的TD-SCDMA系统中,就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天线技术。
    基站智能天线包括2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用来对来自移动终端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估计,并进行空间滤波,抑制其他终端的干扰;二是对基站发送的信号进行波束成形,使基站发送信号能够沿着终端电波的到达方向发送回终端,从而降低发射功率,减小对其他终端的干扰。智能天线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用户干扰,从而提高系统容量。
2.6 软件无线电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各种不同的标准极大地限制了移动用户的全球漫游和未来个人通信,而软件无线电最有希望解决这些问题。在1个可编程的通用硬件平台上,装载相应的软件就可以适应不同标准的移动终端和基站,从而保证各种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缝互联。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就采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和芯片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可编程数字器件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1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传统的基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全部功能由硬件实现,只能工作于单一频段、单一调制方式,不同体系结构的通信系统难以相互沟通。软件无线电是在1个通用、开放的硬件平台上采用软件技术通过可编程的DSP、FPGA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在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有益于实现与不同频带、带宽和调制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的升级和嵌入新技术更方便;便于开发新的增值业务;能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因此,软件无线电必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中的主流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SA)利用信号传输的空间特性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先进的算法处理,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形成和赋形,从而达到降低干扰、增加容量、扩大覆盖、改善通信质量、降低发射功率和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TD-SCDMA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TD-SCDMA系统采用TDD方式,使上下射频信道完全对称,可同时解决诸如天线上下行波束赋形、抗多径干扰和抗多址干扰等问题。该系统具有精确定位功能,可实现接力切换,减少信道资源浪费。
2.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JD)技术是在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MUD)技术基础上提出的。该技术是减弱或消除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有效手段,能够简化功率控制,降低功率控制精度,弥补正交扩频码相关性不理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容量、增大小区覆盖范围。TD-SCDMA采用联合检测技术,实现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的有机结合。
3. 时分双工
时分双工模式是TD-SCDMA与FDD系统的根本区别。工作在TDD模式下的 TD-SCDMA系统在同一载波上进行上、下行链路传输,而不需要像FDD系统所必须的上、下行对称频谱。除了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以外,TDD模式的优势还在于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来灵活调整上、下行转换点,从而提供最佳的业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4. 上行同步
上行同步是指在上行链路各终端发出的信号在基站解调器处完全同步,它通过软件及物理层设计来实现,这样可以使正交扩频码的各个码道在解扩时完全正交,相互间不会产生多址干扰,克服了异步CDMA多址技术由于每个移动终端发射的码道信号到达基站的时间不同,造成码道非正交所带来的干扰问题,提高了 TD-SCDMA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还可以简化硬件电路,降低成本。
5. 动态信道分配
TD-SCDMA所采用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以实现在时域、空域和码域对无线的灵活配置。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使得TD-SCDMA系统能够较好地避免干扰,使信道重用距离最小化,从而高效率地利用有限地无线资源,提高系统容量。此外,通过使用时域地动态信道分配,可以灵活分配时隙资源,动态地调整上、下行时隙的个数,从而灵活地支持对称和非对称的业务。

3G分wcdma,cdma,td-scdma,三种不同的技术其核心技术都是有差异的。建议楼主配合自己从事行业技术学习

3G主流的制式有CDMA2000,WCDMA,TD-SCDMA,每种的核心技术都有区别,LZ最好还是说明要哪一种吧,其实资料论坛里面也很多,最好还是去查询一下好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