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码英文缩写和含义
扰码j即 Scrambling code,简称为SC
由于在上下行链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导致二种类型码字的作用各不一样。在下行链路(基站→移动台方向)上,基站向本小区发送信息时,基站首先将各种用户信息分别与各自的CH进行相乘运算,之后将信号叠加,再与扰码进行相乘运算,之后在空中接口上发射。移动台侧先做解扰,然后再解出自己的有用信息。用户信息和CH进行相乘运算时,CH就是扩频序列,通过选择CH的正交性,来区分用户信息;所以CH无论在上行还是下行链路上,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直接扩频:Spreading
扰码,scramble。
扰码就是就是用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对扩频码进行相乘,对信号进行加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加扰的作用是区分用户,下行链路加扰可以区分小区和信道。UMTS中,码字一共有二种类型的应用,第一种称为信道化码(Channelization code,简写为CH),第二种称为扰码(Scrambling code,简写为SC)。由于在上下行链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导致二种类型码字的作用各不一样。在下行链路(基站→移动台方向)上,基站向本小区发送信息时,基站首先将各种用户信息分别与各自的CH进行相乘运算,之后将信号叠加,再与扰码进行相乘运算,之后在空中接口上发射。移动台侧先做解扰,然后再解出自己的有用信息。用户信息和CH进行相乘运算时,CH就是扩频序列,通过选择CH的正交性,来区分用户信息。所以CH无论在上行还是下行链路上,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直接扩频(Spreading),所以CH就是扩频码。经过扩频后的速率都是3.84Mchip/s,再进行扰码加密过程,扰码的速率也是恒定的3.84Mchip/s。CH除了作为扩频码外,还可以作为物理信道的ID。在UMTS中,单个用户的业务类型,可以根据需要分配多个物理信道,理论上2M速率的实现是通过同时占用多个物理信道来实现的,而用户正是通过识别不同的CH来获得物理信道的服务,所以CH是用来区分在下行链路上的多个物理信道的。空中接口资源在分配时,相当于分配给用户的就是多个CH。而这种分配是由RNC来完成的动态分配。作为扰码,移动台必须首先进行解扰,然后才能获得自己的有用信息,所以扰码的作用相当于小区的ID。对移动台来说,由于工作在相同频率,所以可以收到来自不同小区的无线信号,是一个自干扰系统,但通过扰码,移动台只需要对驻扎小区进行解码,因为有用信息只有在本小区的专用信道上发送。在下行链路上,移动台首先要区分本小区和非本小区的信号,这个区分过程就是通过解本小区扰码来实现的。所以系统中每小区对应一个扰码。需要强调的是cell、sector和BTS概念的不同。对于BTS来说,可以是全向站、三扇区或六扇区定向站等,如果基站在发射方向是全向发射,从逻辑角度来说,基站的管理是一个小区(cell),1BTS=1cell,基站分配一个扰码;如果基站在发射方向是三扇区定向发射,每个扇区(sector)就是一个小区(cell),故一个BTS需要3个扰码。所以cell的概念是OMCR上的概念,逻辑上是执行相关算法的最小单位。而sector的构成是从射频角度上讲的。在UMTS中,一个全向的BTS,可以理解为在下行链路上是全向发射,而上行方向则是3扇区定向接受的,采用3付天线,在发射方向三扇区发射相同的信号,相当于全向发射,而接受端是定向接受。对于相邻小区的扰码在分配时码字的互相关性要低,正交性要好。但从网络角度来说,如果二个基站处于同时发射,到达移动台后,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在接受来自二个小区的信号时,由于传播时延,信号的相位会有所偏差,形成干扰。也就是在同步条件下,完全正交的特性,由于传播时延而遭到破坏。
WCDMA 中利用信道码和扰码来减少多用户间干扰。此外,WCDMA 中上行用扰码区分同一小区不同的用户,用信道化码区分物理数据信道和控 制信道;下行用信道化码区分同一小区中不同的用户,而用扰码区别不同的小区。cdma系统中,伪随机序列(PN)用于数据的加扰和扩谱调制。在传送数据之前,把数据序列转化成“随机的”,类似于噪声的形式,从而实现数据加扰。接收机再用PN码把被加扰的序列恢复成原始数据序列。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发送数据序列经过完全随机性的加扰,接收机就无法恢复原始序列。换句话说,如果接收机知道如何恢复原始数据,发送的数据序列就不可能完全随机化。因此,在实际cdma系统中使用的是一个足够随机的序列,一方面这个随机序列对非目标接收机是不可识别的,另一方面目标接收机能够识别并且很容易同步的产生这个随机序列。所以把这种序列成为伪随机序列(PN)。CDMA中用到的PN序列可以分为长PN码(长码)和短PN码(短码),长PN码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短PN码用于区分不同的基站。具体实现如下:
长PN码:不同的移动台都有一个长码生成器。其中长码状态寄存器(LCSR)保持与系统时间的同步,掩码寄存器(MR)存有只有用户可识别的码型。长码状态寄存器(LCSR)每个脉冲周期转变一次状态。状态寄存器(LCSR)和掩码寄存器(MR)合并至加和寄存器(SUMMER),SUMMER寄存器的数字单元在每个时钟周期内进行模2和计算,逐比特生成长码。生成的移位长码的是由用户唯一的偏制(User's Offset)码型所决定的,加扰后其他用户将无法解调此用户信息。
cdma系统中的短PN码由15阶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并且每个周期在PN序列的特定位置插入一个码片,从而加长了一个码片。所以修正后的短PN码周期是普通序列长度为32767再加一个码片,也就是32768个码片。不同基站用不同时间偏置进行区分。每个偏置是64码片的整数倍,总共有32768/64=512个可能的偏置。可用于识别512个基站,在1.2288Mcps的速率上,序列每26.66ms重复一次,即每两秒75次。
PN伪随机码前向用于区分不同基站(m序列)和加扰(长码),反向用于区分不同用户和反向物理信道(长码)。
1、扰码:Scrambling code,简写为SC,扰码就是就是用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对扩频码进行相乘,对信号进行加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加扰的作用是区分用户,下行链路加扰可以区分小区和信道;
2、作用:在上行链路中,扰码区分用户,扩频码(也叫信道化码)区分同一个用户的不同信道(物理数据(DPDCH)和控制信道(DPCCH));下行链路中,扰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小区,用扩频码区分同一小区中不同的用户。WCDMA 中就是利用扩频码和扰码来减少多用户之间干扰。
Q:干扰随机化
其实,CDMA中使用扰码最主要的目的是干扰随机化。例如:在前向,使用了良好的扰码后,其他小区来的信号可以近似看作是高斯噪声。我们知道高斯噪声是最好的噪声。至于加密等其他功能那都是次要的。
在WCDMA中,下行有主扰码和辅扰码。辅扰码用来扩展信道码的空间。确保系统是干扰受限的而不是码受限的。在上行,因为WCDMA不是同步系统,所以每个用户使用独立的OVSF码空间。因此用扰码来进行用户间的隔离。原理一样,也是干扰随机化。
如果扰码太短或设计不好,就起不到干扰随机化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TD-SCDMA,用的是16bit的扰码。效果很差,大大影响了TD-SCDMA的系统性能。可能是TD-SCDMA早期的设计者对扰码的认识有局限性。另外,因为智能天线的使用,用户面的信噪比比较高。但是因为码资源受限(TD- SCDMA没有使用辅扰码且扩频因子最大是16),TD-SCDMA用户面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2、以WCDMA为例:码字作为空中接口的资源是按序分配的。在DL方向,CH是由RNC根据业务类型进行动态分配,对于相同业务类型则分配正交的码字;SC是在OMC上确定的,相当于GSM中频率规划,在UMTS中需要做码字规划(512个主扰码),一旦确定,则是由OMC静态管理。在UL方向,现阶段的CH是由RNC以半静态方式分配的,对于相同业务速率,CH是唯一的,规范中规定在将来可以是动态分配;SC的分配,首先要区分二个ID,一个是RNC所分配的临时识别符(UE ID),另一个是完成位置登记时由核心网分配的临时识别符(UIA)。这里的UE ID仍然是由RNC动态分配的,如果是属于同一个RNC,UE的ID是不会出现重复的,由UE ID来触发上行链路上扰码的产生,所以上行链路上的扰码是RNC根据用户的每一次RRC连接建立请求动态分配的,上行SC是针对每用户分配,而不是针对每业务类型。所谓的RNC无线资源的管理功能,就是RNC对码字的管理。
3、WCDMA中定义的18位移位寄存器可以生成2的18次方减1个扰码。过多的扰码会使UE搜索系统复杂化。3GPP规范从中选择了8192个扰码。这些扰码分为512个集合。同时,512个主扰码集合又进一步分为64个组,每组8个主扰码。在做扰码规划时,相邻小区会分配不同的扰码组。从时间上,每一帧分为15个时隙,辅同步信道在每一个时隙发出一个辅同步扰码。规范定义了16个辅同步扰码,每一个主扰码组按照15个时隙映射成15个辅同步扰码的序列,64个主扰码组就形成64个辅同步扰码序列。
在UE的内存中需要按照规范的定义内置该表,表中序列设计别致,与64个主扰码组对应的64个辅同步扰码序列中,任意连续三个时隙对应的三个辅同步扰码是唯一的。且每一帧只出现一次。这样,UE只须通过对辅同步信道中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同时也就确定了连续时隙的序号,进而知道了时隙#0起点时间,也就确定了10ms帧的边界。
经过以上过程,UE已经获取了时隙同步和帧同步。并确定了64个主扰码组的一个(主小区所使用的扰码组)。接下来,UE再从导频信道解出8个扰码中的一个,就最终确定主小区的扰码了,UE就可以进一步解出该小区的广播信道,获取系统信息,解调其他公共信道。
楼上回答得很详细,我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