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单片机给手机发短信

单片机给手机发短信

时间:02-2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3 应用实例
笔者利用上述原理和接口技术开发了一个项目:高速公路显示导引系统。安装在高速公路上的LED显示屏实时显示前方路段车辆通行态势和天气气候情况,提醒并引导驾驶人员,正确驾驶。该系统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许多交通事故隐患,从而保障了道路的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该系统由控制中心和若干个显示屏组成。控制中心实时将最新信息发送到各显示屏。构建控制中心与显示终端的通信链路,传统的方法要么铺设光缆用有线方式实现,要么构建专用无线网用无线方式实现。因为高速公路的特殊性,控制中心与显示终端之间的距离通常很远,两种方案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和巨大的施工工作量。如果采用GSM公众无线传输网络,控制中心以短信息的形式把显示信息发送到显示终端的技术方案,则具有投资小,施工方便,工作可靠,运行费用低等诸多优点。
在控制中心,微机编辑好短信息后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发送出去。在显示终端,单片机通过读取手机的短信息把它显示到LED显示屏上。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单片机与手机的接口和PDU数据包中的汉字信息编码。因为短信息中的汉字仅仅是一个编码,单片机应用系统将编码变为汉字点阵数据,必须配置汉字字库。按GSM07.05协议规定,短信息中的汉字编码为Unicode编码,如果构建一个Unicode编码的汉字字库,确实是一件繁琐的工作,因此,在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时,采用如下两点技术措施。
①单片机系统配置的字库为GB-2312编码的汉字库,即区位码汉字库,该汉字库在网上可免费下载,固化到Flash存储芯片中即可。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PDU数据包中的汉字编码必须为汉字内码而非Unicode编码。
②控制中心编辑PDU数据包数据时,采用自定义数据方式,其中,代表汉字的数据,直接取用汉字的机内码即可,免去了把机内码再转换为Unicode编码之苦。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
采用以上技术措施的优点,一是省去了两种编码的相互转换;二是保证了数据的保密性,非系统内用户无法接收,即使接收也无法显示。
该项目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因显示终端只接收不发送,几乎没有运行成本。发送端(控制中心)可采用月租方式,也能把运行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该项目得到用户满意的评价。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是目前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讯体制中比较成熟、完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目前已建成的覆盖全国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我国公众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式。主要提供话音、短信息、数据等多种业务。基于GSM短消息功能可以做成传输各种检测、监控数据信号和控制命令的数据通信系统,能广泛用于远程监控、定位导航、个人通信终端等。由于公众GSM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联网和漫游,建立上述系统不须再组建专用通信网络,所以具有实时传输数据功能的短消息应用将得到迅速普及。

目前,人们设计的各类DTE设备基础上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带有RS232/RS485等通信接口,在物理层上很容易实现与GSM设置(如手机等)的连接。但对SMS协议的研究文献却较少,特别是用单片机控制手机的SMS(Short Message Service)收发的研究更少。笔者在用单片机设计基于GSM的SMS数据采集器时,对怎样用单片机控制手机收发短信息进行了探讨。

1 串口控制SMS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与手机一般采用串行异步通信接口,具有红外和通信电缆两种连接方式,通信速度可设定,通常为19200bps。采用红外接口的优点是单片机系统与手机电气隔离,相互不干扰,接口各自独立,使用方便;缺点是通信距离较短,红外传播的方向性对接口相对位置有要求。采用电缆连接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好;其主要缺点是接口的电气参数不兼容,设计不当时会对手机的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笔者经过实践设计的接口电平转换电路如图1。

GSM的短信息业务SMS利用信令信道传输,这是GSM通信网所特有的。它不用拨号建立连接,把要发的信息加上目的地址发送到短信息服务中心,经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存储后再发送给最终的信宿。所以当目的GSM终端没开机时信息不会丢失。每个短消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字节。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手机均支持GSM07.05规定的AT指令集。该指令集是ETSI(欧洲通信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其中包含了对SMS的控制。利用GSM手机的串行接口,单片机向手机收发一系列的AT命令,就能达到控制手机收发SMS的目的。ETSI的GSM07.05中用于SMS收发控制的主要AT命令见表1。

表1 常用AT指令GSM07.05Function(功能)ATE0RESETAT+CSMS选择短信息服务AT+CPMS选择短信息内存AT+CMGF选择短信息格式AT+CSCA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