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arm-linux-ld命令 ld链接脚本

arm-linux-ld命令 ld链接脚本

时间:11-2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 : [AT(lma)]

{

output-section-command

output-section-command

...

} [>region] [AT>lma_region] [:phdr :phdr ...] [=fillexp]

很多附加选项是用不到的。其中的output-section-command又可以是符号赋值,输入段描述,要直接包含的数据值,或者某一特定的输出段关键字。

*linker script 实例

==============================

OUTPUT_ARCH(arm)

ENTRY(_start)

SECTIONS {

. = 0xa3f00000;

__boot_start = .;

.start ALIGN(4) : {

*(.text.start)

}

.setup ALIGN(4) : {

setup_block = .;

*(.setup)

setup_block_end = .;

}

.text ALIGN(4) : {

*(.text)

}

.rodata ALIGN(4) : {

*(.rodata)

}

.data ALIGN(4) : {

*(.data)

}

.got ALIGN(4) : {

*(.got)

}

__boot_end = .;

.bss ALIGN(16) : {

bss_start = .;

*(.bss)

*(COMMON)

bss_end = .;

}

.comment ALIGN(16) : {

*(.comment)

}

stack_point = __boot_start + 0x00100000;

loader_size = __boot_end - __boot_start;

setup_size = setup_block_end - setup_block;

}

=============================

在SECTIONS命令中的类似于下面的描述结构就是输出段描述:

.start ALIGN(4) : {

*(.text.start)

}

.start 为output section name,ALIGN(4)返回一个基于location counter(.)的4字节对齐的地址值。*(.text.start)是输入段描述,*为通配符,意思是把所有被链接的object文件中的.text.start段都链接进这个名为.start的输出段。

源文件中所标识的section及其属性实际上就是对输入段的描述,例如.text.start输入段在源文件start.S中的代码如下:

.section .text.start

.global _start

_start :

b start

arm-elf-ld -Ttimer.lds -o timer_elf header .o

这里就必须存在一个timer.lds的文件。

对于.lds文件,它定义了整个程序编译之后的连接过程,决定了一个可执行程序的各个段的存储位置。虽然现在我还没怎么用它,但感觉还是挺重要的,有必要了解一下。

先看一下GNU官方网站上对.lds文件形式的完整描述:

SECTIONS {
...
secname start BLOCK(align) (NOLOAD) : AT ( ldadr )
{ contents } >region :phdr =fill
...
}

secname和contents是必须的,其他的都是可选的。下面挑几个常用的看看:

1、secname:段名

2、contents:决定哪些内容放在本段,可以是整个目标文件,也可以是目标文件中的某段(代码段、数据段等)

3、start:本段连接(运行)的地址,如果没有使用AT(ldadr),本段存储的地址也是start。GNU网站上说start可以用任意一种描述地址的符号来描述。

4、AT(ldadr):定义本段存储(加载)的地址。

SECTIONS {
firtst 0x00000000 : { head.o init.o }
second 0x30000000 : AT(4096) { main.o }
}

以上,head.o放在0x00000000地址开始处,init.o放在head.o后面,他们的运行地址也是0x00000000,即连接和存储地址相同(没有AT指定);

main.o放在4096(0x1000,是AT指定的,存储地址)开始处,但是它的运行地址在0x30000000,运行之前需要从0x1000(加载处)复制到0x30000000(运行处),此过程也就用到了读取Nand flash。

这就是存储地址和连接(运行)地址的不同,称为加载时域和运行时域,可以在.lds连接脚本文件中分别指定。

编写好的.lds文件,在用arm-linux-ld连接命令时带-Tfilename来调用执行,如
arm-linux-ld –Tnand.lds x.o y.o –o xy.o。也用-Ttext参数直接指定连接地址,如
arm-linux-ld –Ttext 0x30000000 x.o y.o –o xy.o。

**************************************************************************************************

既然程序有了两种地址,就涉及到一些跳转指令的区别,这里正好写下来,以后万一忘记了也可查看,以前不少东西没记下来现在忘得差不多了。

ARM汇编中,常有两种跳转方法:b跳转指令(位置无关指令)、ldr指令(位置相关指令) 向PC赋值。

我自己经过归纳如下:

b step1 :b跳转指令是相对跳转,依赖当前PC的值,偏移量是通过该指令本身的bit[23:0]算出来的,这使得使用b指令的程序不依赖于要跳到的代码的位置,只看指令本身。

ldr pc, =step1 :该指令是从内存中的某个位置(step1)读出数据并赋给PC,同样依赖当前PC的值,但是偏移量是那个位置(step1)的连接地址(运行时的地址),所以可以用它实现从Flash到RAM的程序跳转。

此外,有必要回味一下adr伪指令,U-boot中那段relocate代码就是通过adr实现当前程序是在RAM中还是flash中。仍然用我当时的注释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