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5G技术研发测试第二阶段结果分析
空口时延应小于1ms,因此丢包率指标是在1ms时延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比如,用户面下行传输丢包率的计算公式是,以成功传输并满足用户面下行单向时延小于1ms的包的数量除以总的测试包数量,得到下行传输丢包率。
1ms的空口时延大致包括下行传输、上行传输、缓存、UE处理、BTS处理、传输链路时延等阶段。
测试规范中建议采用思博伦仪表进行收发包测试和统计。讲座中提到的测试结果为0.407ms,从图中桌子上华为的标志可以了解到这是华为的测试结果,远低于ITU要求的1ms空口(air interface,图中缩写为AI)时延。
具体到系统参数,其工作频率为3.4~3.6GHz,子载波间隔为30KHz,TTI长度为0.25ms,与上述连续广域覆盖模式参数设置有区别。
此场景中所体现的关键技术包括采用0.25ms TTI的新型参数集、自包含帧结构、Polar新型编码调制以及f-OFDM新波形。
其他资料显示,在实验室和外场,通过第三方仪表,华为公司测试验证用户面时延<1ms,丢包率<10-9。
3.3 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下的连接数密度:
5G概念白皮书(2015年)和5G远景与需求白皮书(2014年)中定义了连接数密度,即单位面积上(km2)支持的在线设备总和。指标要求为每平方公里支持一百万的连接数密度(100万/km2连接数密度)。
讲座中提到,"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下,每小区每一个兆赫兹达到了5000万的连接(编者注:图上数据显示为每小时内总数)"。可见,这里是采用 "/MHz/cell" 为单位的,根据小区中所采用的带宽和大致小区覆盖面积应该可以换算到平方公里上去。
讲座中提到的应该是中兴的测试结果,具体所采用的技术及数据计算方式如下。
结合之前中兴的新闻报道可知,该测试使用中兴的多用户共享多接入(MUSA:Multi-User Shared Access)技术。MUSA技术引入了较短的扩展码,可以实现高负载,消除调度操作,将支持的连接数量增加三到六倍。该技术还采用先进的扩频序列和连续干扰消除(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技术。
本次峰会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无线经营部总工程师朱伏生在演讲中提到, "在mMTC上使用了新的使能技术,在免调度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一个非常高的过载,在正常的、同样的视频资源内,可以提供3到6倍的连接速度的提升。在免调度的技术情况下,不用一直保持一个同步的方式,整个上行的同步和整个功率控制会做得非常简单,属于在工业实现上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方便的方式。这样对终端也是对整个系统的功耗也是要求非常低的,也满足了物联网的要求。同时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设计以及串行SSIC技术,可以非常好的来实现。目前我们的测试结果已经达到了原来在600%的过载情况下可以做到的5300万每小时每赫兹的连接,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字,它和原来要求相比高了一个数量级。刚才是24个用户承载在8毫秒的时间段内,我们把它折算成1毫秒,再折算成1小时,再测算成1M,再乘于89%,原来是常规设10%,但是那天下雨,下雨的时候码率相对高了一点,大概到了11%多,每小时满调度的数达到5300万,这个也是非常令人惊奇的数据"。
3.4 混合场景(连续广域覆盖eMBB + 低功耗大连接mMTC + 低时延高可靠URLLC):
讲座中提到,"混合场景的性能测试中,采用切片,在同一个带宽系统上,通过子带宽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景,用切片的技术设置不同的子载波间隔,不同的参数配不同的技术,实现了基于三个不同场景的不同的解决方案,达到了要求的性能"。
基于统一空口支持三种不同场景,实现了以下性能,即峰值>8.29Gbps(全下行> 14Gbps); 用户连接>400万;时延<1ms。
混合场景下所采用的参数为:
测试结果显示,200MHz带宽中,160MHz用作eMBB,20MHz用作URLLC,20MHz用作mMTC,而这正显示华为所倡导的f-OFDM的特点,
Filtered-OFDM基于子带滤波的正交频分复用,也称可变子载波带宽的自适应空口波形。F-OFDM将整个频带划分为多个子带,在收发两端均增加了子带滤波器。每个子带可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来配置不同的波形参数,如子载波间隔、CP长度、FFT点数等。发送端各个子带的数据通过子载波编号后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上,并经子带滤波器进行滤波,抑制邻带频谱泄漏带来的干扰。
结合RAN切片技术,可以采用统一空口实现不同业务间的参数适配和性能优化工作,如华为5G网络架构白皮书中所述 。
http://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ORATE/PDF/white%20paper/5g-service
- 工信部制定1800MHz和1900MHz频段IMT系统基站射频标准(01-04)
- 5GHz频段用于WiFi 年内有望获批(08-14)
- 作为延续性技术,5G到底能解决啥问题?(12-10)
- 三星5G技术会加剧网络阻塞(05-14)
- 5G时代来临?芯片巨头预热(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