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5G与华为力挺的Polar编码的那些事儿

5G与华为力挺的Polar编码的那些事儿

时间:11-2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有时会不一致,比如,我们手机发送的1 0 0 1 0,而基站接收到的却是1 1 0 1 0,为了纠错,移动通信系统就引入了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在有K比特的数据块中插入冗余比特,形成一个更长的码块,这个码块的长度为N比特位,N>K,N-K就是用于检测和纠错的冗余比特,编码率R就是K/N。一个好的信道编码,是在一定的编码率下,能无限接入信道容量的理论极限。

在过去几十年里,出现了两种接近容量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LDPC和Turbo码,分别被3G和4G通信标准和WiFi标准采纳。2007年,土耳其教授E. Arikan提出了Polar码,被称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类能够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法。

所以,这三种优秀的编码技术均进入5G编码标准的法眼,并引发了一场争夺赛。为何这场争夺赛这么激烈?都是KPI惹的祸。

5G NR(New Radio)的KPI里,明确规定:峰值速率20Gbps、用户面时延0.5ms(URLLC)。这个KPI定的太高,在4G基础上提升了20倍。

报告领导,不好完成。

有多难呢?5G NR的下行峰值速率要求是20Gbps,由于手机(或基站)接收到的每一bit都要经过信道译码器,20Gbps就相当于译码器每秒钟要处理几十亿bit数据。

举个例子,20 Gbps就意味着译码吞吐量T为20 Gbps,假设译码迭代次数I为10次,处理器的时钟频率F为500 MHz,那么,I *T /F = 10*20G/500M=400,也就是说需要400个处理器并行工作。

(备注:译码器是信道编码最难实现的一环)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选择放弃3G和4G时代使用的Turbo码的原因之一,因为4G的最大速率不过1Gbps,传统Turbo码通过迭代译码,本质上源于串行的内部结构,所以,有人认为Turbo遇上更高速率的5G时就遇到了瓶颈。

比如LDPC译码器是基于并行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译码的时候可以并行同时处理,不但能处理较大的数据量,还能减少处理时延。尽管可以采用外部并行的方式,但又带来了时延问题。

对于时延,出于技术宅的本能,也请容许我再啰嗦一下。

5G NR的URLLC应用场景要求用户面时延为0.5ms,这是4G 10ms的二十分之一。之所以要求这么高的时延,是因为我们在体验增强现实、远程控制和游戏等业务时,需要传送到云端处理,并实时传回,这一来回的过程时延一定要足够低,低到用户无法觉察到。另外,机器对时延比人类更敏感,对时延要求更高,尤其是5G的车联网、自动工厂和远程机器人等应用。

空口0.5ms时延意味着物理层的时延不能超过50μs,而物理层时延除了受译码影响,还受其它因素影响(比如同步),这就需要译码的处理时延一定要低于50μs,越低越好。

总得来说,这就好比春节的航班,人流太多,要把几亿中国人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转移一次,"数据量"太大,这就需要多开航班,并且加快航行速度。

"航班公司"5G NR表示鸭梨山大,而信道编码表示压力更大,层层传递嘛。

但是,这点压力还不够,5G表示还能抗。刚才我们讲了,3GPP定义了5G三大场景:eMBB、mMTC和URLLC,这些场景对应5G的AR、VR、车联网、大规模物联网、高清视频等等各种应用,较之3/4G只有语音和数据业务,5G可繁忙多了。

这就对5G信道编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支持更广泛的码块长度和更多的编码率。比如,短码块应用于物联网,长码块应用于高清视频,低编码率应用于基站分布稀疏的农村站点,高编码率应用于密集城区。如果大家都用同样的编码率,这就会造成数据比特浪费,进而浪费频谱资源,这叫编码的灵活性。

另外,5G还得保障更高可靠性的通信。LTE对一般数据的空口误块率要求初始传输为10%,经过几次重传后,误块率如果低于1%即可。但是,5G要求误块率要降到十万分之一。这就意味着,10万个码块中,只允许信道译码器犯一次错,最多只能有一个码块不能纠错。

综上,决定5G采用哪种编码方式的因素就是:译码吞吐量、时延、纠错能力、灵活性,还有实施复杂性、成熟度和后向兼容性等。

比较一下三种编码的译码吞吐量、时延、纠错能力、灵活性和实施复杂性,谁更强的呢?小编查阅了最新的大量文献,结果是:被搞得晕头转向,一脸懵逼。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如,有人认为,Turbo码达到了瓶颈,无法处理20Gbps高速率,然而,有厂家证明,基于全并行设计的Turbo译码器的译码吞吐量能到21.9 Gbps,处理时延可达0.24μs,这也能满足5G NR的20Gbps速率需求。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