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面分析
致控制和保护系统发生错误信号而酿成事故(这是过去DCS事故的原因之一)。 (2)提高了信号的精度和速度。 (3)减少了大量端子和接线头,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4)采用数字通信,减少大量电缆,有利于抗干扰。 (5)控制功能和I/O功能的分散,简化了DCS,总体可靠性也有所改善。 现场总线的应用同时也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采用现场总线及其智能现场设备无疑将增加一定投资,但根据国外实践和一些用户的报告,综合投资成本还是可以减少(或增加不多)的,理由是: (1)减少了I/O机柜、接线端子柜及相应的电子设备间空间。 (2)减少了计算机电缆、桥架和敷设工程量及接线和查线工程量(据国外文献称可节省电缆66%以上,节省安装费用60%)。 (3)降低了系统集成、修改和技术改造费用。 目前,电厂自动化控制还是以DCS为主;国际上可用于电厂的先进的DCS均已开发了与现场总线的接口设备及相应的软件;DCS系统结合现场总线系统和现场总线设备已在火电厂有成功应用业绩,包括300MW等级机组,近一二年有加速推广应用趋势。 任稳柱: 现场总线在配电网和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带动工业现场总线产品技术极大的提高。从工业现场总线的概念来说,其覆盖的领域极广,包括了上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业现场执行机构和传感器等。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化现场设备和控制室之间全数字化、开放的双向的局部通信网络。现场总线种类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CAN、Lorworks和Profibus等。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在输配电系统中,很多设备的智能化功能就需要现场总线进行通信。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特点是被控制的对象(设备)复杂而庞大,分散性强且联系紧密,被控制的参数多,干扰严重。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也正在逐步融入电力行业,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在低压电器、高压开关设备、低压成套等设备中的应用,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键。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现场总线产品和系统在电厂、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中投入使用,都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比如,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帮助高压开关设备实现智能化,进行在线检测、运行状态监视、控制和保护以及趋势分析和判断,而且需要进行智能化操作(可控操作)。而现场总线在高压开关设备中的应用是伴随着智能化高压电器的发展而发展。 再比如,智能化箱式变电站是以智能化设备为基础,以现场总线为核心的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及遥测、遥控、遥信、遥调、故障识别、隔离恢复为一体。 现场总线是一种互连现场智能化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的双向数字通信协议。一个现场总线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由数字通信设备组成的安全分布式系统。实际上现场总线设备就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智能化设备。随着智能化高压开关设备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必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赵文华: · 现场总线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迅速,这个原来用于IT领域的标准,在信息网扩展中得到迅速的发展,不断提高的性能和迅速降低的成本是现有任何工业自动化网络无法比拟的,使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些公司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用以太网的资源上,所以新一代的工业自动化网络几乎都是建立在以太网基础之上,使工业以太网成为当前的技术热点。 从总线技术的发展方向上来看,所有的现场总线最终都将向Ethernet过渡。许多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最终都将连接到Ethernet,直至与Internet相连接。工业以太网是工业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工业以太网还主要应用在过程监控层,而在现场层则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以太网技术正逐渐下移,将走向现场层。伴随这项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最终也将向着以太网的方向发展,必将更加有力地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 冯杰: 众所周知,20年前在控制领域,集中控制系统占据主流地位,它具有系统实时性强、扩展方便、稳定性高等优点,但它的缺点在于:集中控制系统将所有接线由现场联入控制室,带来大量复杂的接线工作,也使现场维护以及故障诊断变得极为困难。随着智能现场仪表的发展,将所有的信号点通过一根通信电缆连接在一起的控制方式——总线诞生了,现场总线给控制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 布线便捷 由于现场总线采用多站点集中传输模式,将大量的接线工作分配到现场,而各站点与主站之间的通信全部由一根总线完成,这
现场总线电力行业全面分 相关文章: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11-09)
- RedHatLinux新手入门教程(5)(11-12)
- uClinux介绍(11-09)
- openwebmailV1.60安装教学(11-12)
- Linux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选型探讨(11-09)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二)(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