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

时间:02-2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2 系统补偿

2.1 副边补偿

在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若副边接受线圈直接与负载相连,系统输出电压和电流都会随负载变化而变化,限制了功率传输。

Po= (4)

为此,必须对副边进行有效的补偿设计。如图4所示,基本的补偿拓扑有电容串联补偿和电容并联补偿两种形式。

(a)未加补偿 (b)电容串联补偿 (c)电容并联补偿

图4 副边补偿拓扑

在电容串联补偿电路中,副边网络的阻抗为

Zs=R+jωLs (5)

输出功率为

Po= (6)

当补偿电容Cs取值满足与副边电感Ls在系统工作频率处谐振时,副边网络感抗与容抗互消,为纯电阻,输出电压与负载无关,等效于输出电压为副边开路电压的恒压源,理论上电能传输不受限制。

电容并联补偿电路副边网络的导纳为

Ys=+jωCs (7)

输出功率为

Po= (8)

式中:Isc为副边短路电流。

当补偿电容Cs取值满足与副边电感Ls在系统工作频率处谐振时,副边网络感纳与容纳互消,为纯电导,输出电流与负载无关,等于副边短路电流,理论上电能传输不受限制。

为使副边谐振频率为系统频率,补偿电容的取值应满足式(5)和式(7)中的虚部为零。

在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电路对原边电路的工作的影响,可以用副边电路反映至原边电路的反映阻抗Zr来表示。

Zr= (9)

式中:Zs对应副边网络阻抗,见式(5)和式(7),反映阻抗结果列于表1中(ω0为系统频率)。

表1 原副边采取不同补偿拓扑时的补偿电容及反映阻抗值

副边补偿拓扑 副边补偿电容Cs副边电路反映至原边的阻抗
电阻 电抗
电容串联补偿 1/(ω02Ls) (ω02M2)/R 0
电容并联补偿 1/(ω02Ls) (M2R)/Ls2 -(ω02M2)/Ls
 

2.2 原边补偿

LCIPT系统中,原边载流线圈中流过有效值较高的高频电流,可直接采用PWM工作方式的变换器获得这一高频电流,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定额较高,系统成本高。为此,必须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来有效降低变换器电压电流定额。与副边补偿相似,根据电容接入电路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串联补偿和并联补偿两种基本补偿电路。

在电容串联补偿电路中,电源的负载阻抗为

Zt=jωLpZr (10)

电容电压补偿了原边绕组上的电压,从而降低了电源的电压定额。

在电容并联补偿电路中,电源的负载导纳为

Yt==jωCp (11)

电容电流补偿了原边绕组中的电流,从而降低了电源的电流定额值。设计时保证式(10)和式(11)的虚部在系统谐振频率处为零,可以有效降低电源的电压电流定额,使得电压电流同相位,输入具有高功率因数。其结果列于表2中。

表 2 原 边 补 偿 电 容 值

原边采取何种补偿电路,对应用场合的依赖性很大。当原边采用较长电缆时,电缆端电压会很高,适合采用串联补偿,降低电源电压应力;当原边采用集中绕组时,为了磁场发射需要,一般要求较高电流,适合采用并联补偿,降低电源电流应力。

3 系统稳定性和控制

LCIPT系统中,原副边都采用电容补偿时,系统是一个四阶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分歧现象。特别是在原边电路的品质因数Qp比副边电路的品质因数Qs小,或两者相当时,系统很可能不稳定,此时必须对系统进行透彻的稳定性分析。同时,在LCIPT系统中,控制方案的合理选择对系统稳定和电能传输能力非常关键。目前,常采用两种基本控制方案:恒频控制和变频控制。

恒频控制有利于电路元件的选择,但恒频控制对应的问题是,电路实际工作中电容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损耗产生温升,导致电容量下降,副边实际工作谐振频率会升高,原副边电路不同谐,使得电能传输受损。变频控制可以通过实时控制原边谐振频率,使其跟踪副边谐振电路频率,使得原副边电路同谐,获得最大电能传输。但在变频控制中,电源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相角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出现分歧现象,引起系统不稳定。为此,必须对原副边的品质因数加以严格限制。

4 LCIPT系统设计

对于紧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副边的电能关系可以近似用原副边匝比变换关系来表示,因而其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独立部分:原边电路、紧耦合磁件、副边电路,分别进行设计。紧耦合磁件的设计也有较成熟的设计步骤可依。

但在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原副边电路的工作依赖性很大,如式(3)所示,原副边的电能传输关系由多个变量决定,这些变量必须根据现有功率电子水平,及相关设计经验初选一些值,然后根据相关公式进行下一步计算,确定参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多个变量都必须进行选择,而这些变量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