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6A类数字电缆的开发与制造

6A类数字电缆的开发与制造

时间:05-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格,而工作电容一般控制在51nF/100m左右,来保证高频衰减指标的通过;当然,根据客户需求也可采用发泡工艺,在泡沫绝缘中,通过控制单线绝缘外径和水中电容的大小,以求绝缘的发泡度和成品电缆的工作电容均能符合设计要求。

③.近端串音衰减(Near End Crosstalk Attenuation)表示字符NEXT 单位dB

NEXT是对传送线对与邻近线对产生串音干扰信号的压制消耗能力,它是对串音干扰信号的消除作用,故此值越大越好。定义公式如下:

NEXT=10S(P1N/P2N)=20R(V1N/V2N)P1N主串对输入功率

P2N为电缆近端被串对输出功率

V1N主串对输入电压、V2N为电缆近端被串对输出电压

在传输过程中,线对间会产生电容耦合,会在相邻线对中产生串音,而绞对后相邻两节距有交叉,a、b两单线相对位置互换,耦合电容的极性相反,经叠加后可以互相抵消,相邻节距长度越接近,互相位置越一致,抵消的越干净,串音越小。线对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串音的大小,距离越远,串音越小,采用十字骨架可以使线对间距离增加,同时使线对对称性更好,促使NEXT有效提高,用适当增加十字骨架叶片的厚度就可以达到目的,NEXT指标也相应越好。标准中对此参数值的规定如下:

6A类缆:NEXT≥75.3-15Sf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6A类产品增加了外部近端串音(ANEXT)指标的测试。目前测试仪厂商正在研究现场测试安装系统ANEXT的方法。但是在实验室里已经可以实现线缆的外部串扰性能测试,最差情况是6根4对线缆包裹一根被测4对线缆,典型情况可以测试两根相邻4对线缆的外部串扰,此方法也可以用于链路或信道的测试。

三、6A类数字电缆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6A类数字电缆其结构和6类基本一样,但最高传输频率提高一倍,要实现这个要求,关健就是首先必须要精确的工艺结构设计,另外在生产上要选用性能优越的设备,严格执行工艺要求,精心地组织生产,才能做成合格的产品。

1 单线工序

单线是数字电缆生产的基础工序,设计并控制好绝缘单线各参数是首要条件。

根据设计,一般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同心度≥98%、导体线径偏差限制在0.002mm之间、绝缘线径偏差限制在0.004mm之间。如果单线绝缘用物理发泡,则水中电容应控制在±2.0pF/m之间,绝缘的发泡度一般选取在30~40%左右比较合适,太大了绞对时容易把单线压扁,太小了效果不明显。

铜丝的伸长率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退火的均匀性要求很高,在生产中特别需要注意退火电流的稳定,确保铜丝伸长率的均匀稳定。大线径的单线在生产时,绝缘外径的稳定性和圆整度是比较难控制的,也是对后续有很大影响的参数,这时设备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2 绞对工序

线对节距是直接关系到数字电缆成品的串音指标合格与否。绞对机一般有电子调节距和齿轮调节距两种方式,电子的换节距方便但稳定性差,齿轮式稳定性好,故最好选用齿轮式调节距的绞对机进行生产,节距的误差才能控制在±1%之内。

为了降低因绝缘单线在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对成品电缆的影响,绞对工序一般采用退扭绞对机来生产,所谓退扭就是利用反方问预扭的方法减少或者消除制造过程中单线的自转现象,当然如果单线的同心度好,那退扭功能的补偿作用就很小了,那退扭也就没有必要了,况且退扭是会对单线有一定的损伤的,6A电缆需要一定的退扭,退扭率一般选取为30%~50%。

绞对生产时,要特别防止两根单线在绞合点的挤压变形现象,两根单线的放线张力必须一致,严格防止一根单线绕另一根单线的现象。绞对的节距一般选取8.5~18.5mm之间,当然,由于一些生产企业为了串音衰减和回波损耗指标稳定合格,采用选取更小的节距的办法,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要注意相时延和时延差两项指标是否能合格。3 成缆工序

成缆退扭的目的是防止芯线受到扭转而使绞对线结构改变、性能指标受到影响,使绞对线在成缆时绞对节距和屏蔽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生产6A类电缆成缆退扭是改善电缆传输性能的有效手段。成缆应采用具有张力反馈控制的主动放线装置,保证在整个电缆长度上绞对线张力的一致。并确保四对线的反向张力恒定一致,以确保电缆良好的几何性能,使其节距保持稳定。

成缆节距也对电缆串音、衰减、阻抗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节距太小会对以上几个电气性能不合格,要通过精心计算和反复试验来选择合适的成缆节距,一般控制在80~120mm。

4 屏蔽方式的选择

6A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一般采用单面铝塑复合带,其方式一般有斜包和纵包两种方式:一种为成缆上铝箔斜包(所谓斜包,即通过成缆形成节距时,铝箔绕包方式),另一种为护套时纵包。从成品电缆的外观看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