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器件并联中的匀流匹配问题
所以有不均流现象,是由于器件的不同通态参数引起的,只有把握好关键的器件通态参数这一关,才是抓住了并联均流的主要矛盾。这一现象如图1所示。
2 通态理论和基本特性参数
多数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态伏安特性曲线都可用发展了的赫莱特(Herlet)关系式[8]来表征,即瞬时通态电压VTM表示通态结压降、通态体压降、以及接触压降之和。对于一个制作精良的器件,一般可以忽略接触压降(接触压降是符合欧姆定律的,即使制作水平差,也很容易将它筛选出去),由通态结压降Vj、通态体压降Vm公式
公式(3)是一个复杂的函数形式,通态电流对通态电压的重大影响是隐含在其各个参量上的。
尽管公式(3)的函数形式很复杂,但在充分考虑载流子间散射效应、俄歇复合效应、端区复合效应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完全可以计算出VTM,并且是理论符合实际的通态伏安特性曲线,如果并联器件都取接近的通态伏安特性曲线,那么均流问题会解决得很好。
还可以将复杂的公式(3)表征的函数,用最简单的函数形式,如0、0.5、1 次幂指数和一个简单对数来近似描述,写成如下形式
式中4 个常数A、B 、C、D 完全可以用4 个测试点的数据代入,通过解行列式而得到VTM。
很显然,运用公式(3)或(4)可以得到通态参数的精确数据和实测结果,但还不方便用于并联均流匹配工作。
为此在器件额定工作点附近做直线近似,寻找一个规范的解决办法。利用图2,简单介绍这种处理问题的规范的方法。
图2 中,V1 是0.5ITM 下的峰值电压,V2 是1.5ITM 下的峰值电压,VTM 是ITM 下的峰值电压,ITM为通态峰值电流,ITM=3(或仔)IT AV,IT AV是正半波平均电流。
由图2很容易得到下式关系式。
通态峰值电压
这里,通态门槛电压VTO,是由通态近似直线与电压轴的交点所确定的通态电压值;通态斜率电阻rT,是由通态近似直线的斜率计算出的电阻值。通态门槛电压VTO,通态斜率电阻rT是衡量通态特性好坏的标志性参数,是通态特性本质的反映。
几乎所有电力电子的应用书籍在并联均流上,都有一句“尽量选用特性参数一致的器件”。器件参数那么多,仅通态参数就有几十个,究竟如何选取呢?有的选取以通态平均压降VT一致作为均流匹配的原则,有的选取以额定通态峰值电压VTM一致作为均流匹配的原则,实践表明其局限性都很大。我们认为依据用户实际工作电流,选取通态门槛电压VTO值、通态斜率电阻rT值一致才是并联器件均流的正确匹配原则。
用公式(3)或(4)计算,或者直接用峰值电压测试仪测出V1、V2 值,代入公式(5)~(7),立即得VTO 值、rT值以及VTM 值,选取VTO、rT接近的一组就是均流匹配成功的一组。
3 测试结果和计算匹配
应用户要求,尚需给出在ITM=300 A,即ITAV=100 A时的并联均流匹配的分组结果,这是实际使用中的真实的常规情况。为此,以ITM=300 A为中心,分别以150 A和450 A作为新的V1、V2值的测试或计算电流,利用表1 中的450 A的结果,再加150 A的结果,如表2 所列。在表2中的参数上加了角标O,是为了和表1中的参数符号相区别,表2中的数据一目了然,无需多加说明。
4 结语
1)由表1 到表2,从I TM=900 A到ITM=300 A,也即从通态伏安特性曲线的高电流段下降到低电流段,反映结电压的门槛电压是降低的,这正是并联均流所需要的。而反映体内压降的斜率电阻是稍许增加的,但这并不影响并联均流。出于并联均流的需要,在产品样本中,给出两套通态门槛电压、通态斜率电阻值是完全必要的,有的国外样本就是这样做的。
2)两个表中的数据都是近期在联均流测试中获得的数据,看上去有些理想化,不够典型,但作为并联均流测试筛选匹配器件的方法是很清晰的。通常认为并联均流的器件必须选同一批次的,因而测试筛选匹配工作容易得多,即免去了开通时间一致的匹配筛选。器件并联均流中的测试(或计算)电流的选取必须由用户的实际电流而定,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前提条件。
3)上述并联均流的方法是经过多次失败总结而得来的,我们曾采取的方法有:
(1)将注重点放在开通参数上,如确保触发参数一致,然而,当在应用中确保了门极触发脉冲的幅度和宽度后,其对并联均流的影响很小;
(2)将注重点放在通态平均电流IT AV和通态平均压降VT上,按文献[1]提供的均流系数的方法进行匹配筛选,虽然通过了用户的应用要求,但总还不够理想,这是因为通态平均压降VT 反映的是稳定后的平均效果,这样变化因素更多更难控制,不如采用瞬时值优越;
(3)采用额定通态峰值电压VTM值进行匹配筛选,仅以一点值且往往又不是真正的工作点值为筛选参数,所以其局限性更大。
4
- 电源设计小贴士 1:为您的电源选择正确的工作频率(12-25)
- 用于电压或电流调节的新调节器架构(07-19)
- 超低静态电流电源管理IC延长便携应用工作时间(04-14)
- 电源设计小贴士 2:驾驭噪声电源(01-01)
- 负载点降压稳压器及其稳定性检查方法(07-19)
- 电源设计小贴士 3:阻尼输入滤波器(第一部分)(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