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VTS雷达站的电源子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方法
——利润率与功率成正比
通常,电源产品(如UPS、发电机等)的利润率是与产品的额定输出功率成正比的。销售人员往往尽其所能去推销大功率、高利润机器,向用户提供或推荐的电源子系统设计方案均力求按利润最大化来考虑。如配置就高不就低;能用大功率不用小功率;电池能上长延时不上短延时。有的供货商甚至将上述经验形成技术文档,使电源子系统各设备间的匹配简单化、教条化(比如将UPS的额定输出功率按3~5倍于负载稳态功耗配置;发电机额定输出功率2~5倍于UPS额定输出功率配置),向买家施加“技术影响”。
至于长期的运行成本,并不是商家关注的重点。产品提供商只负责产品质量的有限售后,产品的能源消耗则交由用户买单。只要产品足够可靠,VTS工程师通常也不介意接受销售人员推销的高能电源耗产品。
4、管理原因——运行成本无需考核
现行管理制度考核雷达站的可用率,即可靠性,没有对系统或设备的运行成本进行考核,没有设定具体的鼓励节能、创新的管理举措。作为设备的运行或管理单位,习惯于确保维护经费到位,对电源子系统的节能建设积极性不大。
总之,传统雷达站电源子系统在节能性上的缺失,存在认识、管理及技术上的多方面原因。本文重点在技术上加以论述及尝试提供解决办法。
四,节能型雷达站电源子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方法
节能型雷达站电源子系统的设计应使系统可靠性与节能性兼顾。电源子系统的节能性与可靠性甚至与系统的经济性是相辅相成的。优秀节能型电源产品,设计合理,系统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长期运行成本更低,由此组成的系统的综合经济性也更优。作为终端用户,应提出电源子系统的需求目标,即系统设计和产品选型目标,进而支持产品的前期筛选、招标技术规格书编制和实际招标工作。
1、设计、选型目标
针对VTS雷达站的节能型电源子系统的设计、选型目标如下:
(1)雷达站通常要求24h不间断可靠运行,应将雷达马达纳入UPS统一供电,保证系统可用度和可靠性。
(2)由于雷达站混合负载通常仅为2kVA,UPS应能在较低的负载率下具备较高的综合运行效率。比如,在1KW纯阻性仿真负载下,UPS双转换模式下效率≥80%,ECO模式下效率≥90%。
(3)由于雷达马达是感性动力负载,瞬态启动电流较大。UPS的瞬态过载能力应能足以应对雷大马达的瞬态启动,而不是依靠UPS额定输出功率储备来满足启动要求。
(4)UPS应能具备优良的输入特性,以减少对电网的污染,降低对所匹配发电机的容量要求,实现UPS与发电机的高效匹配和节能运行。因而,UPS应在多个技术指标方面满足:
⊙ 输入功因应能足够高,比如0.99
⊙ UPS输入电流谐波足够低,比如小于5%
⊙ UPS对所配套发电机的容量要求尽可能低。比如UPS在接近满载工况条件下,配套发电机与UPS的额定输出功率比值应低至1:1.2~1:2.0之间
(5)为确保电源子系统三相平衡运行,减少故障节点。应优先采用三相电源子系统:采用“三进三出”的UPS并匹配三相输出发电机。配套发电机组的应尽可能工作在经济负荷区间。
(6)电源子系统的总体拓扑设计,应统筹考虑站点的市电供应可靠度、维护难易度等实际因素,决定是否采用冗余配置。
2、雷达站负载分析
雷达马达纳入UPS供电后,与开关电源设备组成了感性和容性混合负载。由于感性动力负载对电源的需求特性与普通开关负载显著不同,需要对雷达马达负载进行测试,以获得其瞬态和稳态特性,进而支持UPS选型。
(1)雷达马达
某VTS集成商提供两种类型的雷达天线马达,即直接启动或带缓启动的三相雷达马达。这两种马达的单相稳态、瞬态功耗截图如图3、图4。
图3中,单相稳态峰值电流为1.83A(三相总有效值功率0.85kVA);瞬态峰值电流为12.5A(三相总有效值功率6.0kVA/2s)。
图4中,单相稳态峰值电流为1.83A(三相总有效值功率0.85kVA);瞬态峰值电流为10.0A(三相总有效值功率5.0kVA/3s)。
图3:直接启动的1 P三相雷达马达的单相稳态、瞬态电流截图
图4:带缓启动的1 P三相雷达马达的单相稳态、瞬态电流截图
可见,雷达站负载是个稳态功耗较低,而瞬态功耗较高(约达到稳态的 7 倍),启动时间较长(长达2s)的动力负载。
(2)开关电源设备
开关电源设备属于弱感性负载,额定功耗较低(实测表明,微波收发机最大稳态功耗为273VA,仅为雷达马达的814VA的1/3)。而且现代开关电源设备,普遍采用“软启动”电路,防止浪涌电流的形成,保证开机全过程无瞬态冲击电流。如图5为某台式PC开关电源的实测启动电流波形:
图5:某台式
设备 选型 方法 设计 子系统 VTS 雷达 电源 节能型 相关文章:
- 可穿戴设备要流行,全方位高效电源管理是前提(12-09)
- 便携式设备充电电路中的分立器件保护方案(12-09)
- 电子设备热仿真及优化技术研究(12-09)
- 移动设备电池续航如何突破(12-08)
- 电子设备高性能下的电源EMI解决方案(12-08)
- 移动设备电源管理芯片朝多相式与大电流方向发展(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