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为什么要对蓄电池进行管理和监测

为什么要对蓄电池进行管理和监测

时间:01-0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电压每只 1.8V 左右,有

的甚至设定为每只 1.75V。根据阀控式密封电池的放电性能结合基站实际负载电流(目前基

站实际负载电流绝大部分均小于 0.1C10A),基站电池最低欠压保护值应设置在电池单体电

压每只 1.8V 以上。

因此,目前基站蓄电池欠压保护设置参考电压过低,如基站长时间停电,会使电池出现

过放电,甚至是小电流深度过放电,而过放电的电池要完全充足电,恢复容量所需充电时间

较长,深度过放电的电池在基站现有唯一恒压充电条件下,一般是很难完全恢复其额定容量

的。所以开关电源参数设置不合理,从另一方面加剧电池负极板硫酸盐化,从而造成电池容

量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第三,基站使用环境较恶劣。基站停电后,由于无空调,使基站环境温度逐步上升。或者由

于空调故障,使基站室内温度偏高,从而降低了蓄电池使用寿命。

室内基站均配置空调,配置的空调为一般柜机或分体式空调,长时间不间断使用使部分

基站空调出现故障而停机,空调损坏后有时得不到及时维修,而室内基站为封闭机房,空调

停机后使基站室内温度大幅上升,彩钢板机房其室内温度甚至可达到 70℃以上。

一方面,即使空调正常,而基站由于停电后,无交流电源,空调也无法制冷,特别在夏

天,将使基站室内温度大幅上升,从而影响蓄电池正常工作。这使阀控式密封电池内部失水

量加剧,电解液饱和度下降(玻璃纤维棉隔膜内电解液减少)使电池容量降低和电池使用寿命

缩短。

另一方面由于室内温度过高,将使蓄电池热失控效应加剧,从而造成蓄电池正极板腐蚀

速率加剧、极板变形膨胀、电池外壳鼓胀甚至开裂等,最后导致电池容量快速下降,电池寿

命缩短。根据加速寿命试验表明,环境温度升高 10 度,且不对充电电压进行调整,其电池

使用寿命将缩短一半。

第四,基站停电后,蓄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未及时进行补充电,也将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和

使用寿命缩短。

由于部分基站地处郊区或偏远山村等地,市电供应状况较差,市电停电的次数多且停电

时间较长,往往一旦市电停电后,蓄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市电还未恢复,这样一方面可能

造成蓄电池过放电,另一方面电池放电后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电,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电池

放电后如不能及时进行补充电,将使蓄电池容量逐步下降,经过几次循环后,蓄电池使用寿

命将明显缩短。

另外一些基站的开关电源输出浮充电压值比设置值和显示值小了 1V 多,造成蓄电池长

期处于欠充状态。

尽管,通讯站用蓄电池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目前主要通讯运营商的维护制度和维

护人员的配备,无法保证及时地发现蓄电池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对其维护,及时地将落后电

池更换下来,避免掉站事故的发生。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三、蓄电池监测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分析,通信电源是通信网络的基础,备用蓄电池又是整个通信电源的最后一道

屏障,蓄电池,特别是通信机房的蓄电池引发的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巨大损失!因此,

各通信运营商为确保通信网络的顺畅运行,纷纷加强了对通信机房蓄电池的维护和测试,同

时引进 IEEE1189-2005 严格的维护规程。目前的维护规程主要是靠定期、强制性的核对性放

电来监测蓄电池的健康状态和充电状态。但由于维护技术人员的编制限制,维护地点偏僻,

分散,检测作业的时间过长的因素影响,整个通讯行业的蓄电池维护工作完成率很低。现在

唯一可行的,没有测试盲区的维护技术手段就是采用蓄电池监测系统。蓄电池监测于传统的

定期监测相比有一下优势;

? 减少到现场手动测量和检查电瓶所需的人工时间。

? 通过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有计划性地了解电池健康状态,而无须按日历到现场检查,

从而节约费用。

? 通过在线连续电池系统监测,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可以减少系统停机时间。

? 在即将失效的电池影响同组其它蓄电池之前便进行替换, 避免了相互影响,从而延

长整体电池系统寿命。

? 掌握哪些电池已到更换时间,从而在电池采购上具有更大主动权,同时减少成批替

换的电池的情况出现。

? 通过减少电源断电几率增加顾客满意度和正常运行时间。

? 避免因断电而造成的年收入损失。

? 监测系统鉴别有损坏迹象的电池的能力增强了系统可靠性, 进而增加生产能力。

? 利用我们的专利阻抗测量技术,在电池开始出现失效状况之初,可靠的趋势数据就

将正确显示电池问题。

? 不用依赖靠测量电压来确定电池状态, 电压测量值无法确切显示电池的好坏及可用

性。

? 电池监测管理系统具有远程监测, 数据采集和趋势分析功能, 可远程监测多套电池

系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 可以预知何时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