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的设计与实现
结束。
使用器件
因断电延时继电器控制触电触点转换要求,通常采用双稳态极化电磁继电器(又称为2绕组闭锁型继电器)来完成和满足其触点转换要求。其内部线圈以及触点见图 所示。该继电器内部拥有置位线圈S和复位线圈R,是一种可以保持置位状态或复位状态的闭锁结构继电器。当置位线圈S中有电流流过时,由内部铁芯、磁体、衔铁组成线圈和工作气隙组成磁路内产生磁通,并在工作气隙内建立起磁场,产生电磁吸力,吸引衔铁。在线圈中的电流达到一定值(即动作值)时,产生的电磁吸力足以克服磁体吸力和接触簧片产生的阻力时,驱动衔铁组动作,衔铁组两端推动卡推动接触簧片,使动合触点组闭合和动断触点组断开,从而完成触点转换,并保持置位状态。当断电延时结束后,此时复位线圈R有电流流过(置位线圈已无电流),工作状态于置位线圈工作相同,在最终使闭合的动合触点断开、断开的动断触点又重新闭合。在此使用时应注意置位线圈S与复位线圈R的极性。
鉴于断电延时继电器的应用场合,通常在选用内部闭锁型继电器时,应参考下列条件为选择标准:功耗低、灵敏度高、大负载、高绝缘耐压、耐振动与冲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断电延时工作可靠。尤其在耐震动和抗冲击方面,因其自身内部结构特殊性,所以与之相配套的断电延时型继电器在安装使用时,应注意其方面,以避免闭锁型继电器触点因振动或冲击造成触点误转换。
在继电器工作电压选择上,如同功耗的继电器,原则上选择线圈的工作电压较高的电磁继电器,这样可以减小加至置位线圈S和复位线圈R电流动作值,从而保证了电磁继电器在延时后加至复位线圈的动作电流满足其额定所需动作值,也充分保证了触点工作的可靠转换。
在有些断电延时时间继电器中,内部执行继电器也有采用1绕组闭锁型继电器,该继电器拥有一个线圈(S、R)并用),是一种可根据外加电压极性切换并保持置位或复位状态的闭锁继电器。但因自身工作线圈外加电压极性必须切换,则使控制线路较为复杂,目前基本上很少使用。通常采用2绕组闭锁型继电器,使内部控制线路简单,且工作可靠。
控制线路分析
用于电机制动电路示于图7。
图7 电机控制电路
正常起动过程:按起动按钮SB2→KM1通电,主触点KM1闭合,电机工作,KM1辅助常开触点自锁,KM1辅助常闭触点断开;KT通电,KT常开延时打开触头闭合,KM2断电。
制动过程:按下停止按钮SB1→KM1断电,KM1主触点断开,电机脱离电源,KM1辅助常闭触点恢复闭合,KM2通电,接入直流电源,制动开始,同时KM1辅助常开触点又恢复断开,则KT线圈呈断电状态,延时开始,待所设延时时间到达后,KT的延时断开常开触点恢复断开,KM2失电,切断直流电源,制动结束。
在时间继电器控制线路中,应对其工作电源以及涉及触头在相应控制线路中应规范化,以便于更好的反映其在工作中的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继电器电源电压应在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工作,通常为额定值85%~110%;直流电压峰值纹波系数不大于5%。如继电器工作电源有强的感性负载频繁工作,则应考虑在继电器工作电源端增加和使用浪涌吸收装置,以承受较高的(1500V)的浪涌电压,防止继电器电源击穿烧毁。
继电器在使用时,电源接通时间必须大于1s,以便使继电器内部二次电源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保证在断开电源后按预设时间接通或分断负载;如需使用继电器外部复位信号功能,则接通持续时间不小于50ms,以保证其复位功能正常工作,严禁在复位信号端接入电源、有源信号或接地,否则会损坏继电器。
继电器电源回路一般情况下是高阻抗的,因此在具体使用上应保证切断电源后漏电流要尽可能小,以免产生相应的感应电压而呈假关断引起误动作(断电延时后延时时间到但继电器出现不释放的现象)。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对断电延时型电源端残留电压应小于额定电压的7%,而通电延时型所允许的残留电压小于额定电压的20%。
断电延时继电器因内部采用2绕组闭锁继电器,该继电器与通常继电器相比较而言,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尤其在强磁场、高冲击振动场所对其影响更为突出,所以在使用时应尽可能避免在上述环境中使用。
在控制负载上,不要用其直接控制大容量负载(内部所用2绕组闭锁继电器通常负载能力不强)应在额定允许情况下使用,并考虑负载形式和留有相应的裕量。
继电器在使用环境、安装形式、温度、湿度、污染等级等方面要求应按继电器所规定的要求下工作。
结语
随着时间继电器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常规的通电延时时间继电器使用越来越多,而且断电延时型继电器也频繁在特定的场合得以应用,以此满足控制之
- 基于实时时钟芯片X1228的电源控制器设计(03-14)
- 基于P87LPC764型单片机延时型漏电继电器(06-08)
- 基于工作站的直流操作电源综合监控系统的研制(06-24)
- 自动跟踪太阳光伏发电设备控制器的设计(06-22)
- 电力系统中0.38kV系统控制电源控制方式选择(07-11)
- 基于DSP的单相精密电源硬件设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