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空调布局对机房内燕环境影响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空调布局对机房内燕环境影响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时间:02-0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分的离散格式,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离散格式选用一阶迎风格式,Fluent6.3软件选用已标定残差来控制方程的收敛精度,模拟时各计算残差曲线都趋于水平以保证各参数值的稳定。

2.2仿真模型的数值验证

首先对模型进行了网格数量敏感性验证,以测量阵测得的各点的温度、速度值为依据,研究不同网格类型和数量下模拟值与测试值的差异。通过验证得到在网格计算节点为313929个、离散单元为1691792个时,测试值和模拟值吻合较好,图1b为模型网格图,图2为机房中最不利点的温度、流速测量值与模拟值对比。

空调布局对机房内燕环境影响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速度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最大误差分别为2.1℃,0.45m/s,相对误差在10%以内。实测值比模拟值波动大,原因在于实际机架有前后之分,一般前面进风,后面排风,排风温度高于进风温度,部分设备还配有风机,加强了换热,而模拟时对机架作了简化处理,忽略了机架位置以及其内部设备不同造成的影响。对于整个机房的气流组织而言,这些简化只影响接近机架处的空气参数,对机架间的空气循环影响有限,故假设合理。

2.3空调室内机组布局形式对室内温度影响的仿真与优化

速度场、温度场是否合理不但决定着机房内环境状况的好坏和热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决定着达到节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房存在严重的局部过热问题(形式1),在机房两端设备功率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出现了机房中部温度高于两端的现象,说明机房内的气流组织不合理。因此本文提出了空调机两边同侧(形式2)和斜对角(形式3)布置形式,空调布置位置如图1a中虚线所示,并运用Fluent软件在已验证的形式1模型的基础上对这2种形式进行了模拟,分析对比了3种形式下速度、温度分布情况,研究了机房在不同布局形式下的气流组织特点、送风口风量大小的配置及供冷效果。图3,图4分别为3种布局形式下距地面1.2m高处机房速度、温度的等值线图。机房内热源密集、气流组织复杂,不同空调机布局形式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室内空气速度、温度分布规律。

空调布局对机房内燕环境影响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图3a和图4a分别为元机房的模拟记过,机房远端空气滞留现象比较严重,大风量送风口送出的冷风只在风口正下方及周围形成了扰动,加强了周围机架的换热,但由于机房面积很大以及机架的阻挡,在远离回风口的一侧空气流速低,等值线闭合,空气龄加长,出现了局部地方空气滞留的现象,机架间等值线沿两侧扁平延伸,整个机房的热空气能否循环困难。机房内温度分区明显并且中部温度明显高于两端,大部分区域温度达到23℃,在中部出现严重的热岛效应,这对机房中间的机架换热极其不利。究其原因,整个机房的热空气循环都要经过空调窒内机上面的回风口来进行,远端的热空气必须经过整个机房才能到达回风口,沿四风路径不断地加热周围空气,使得机房中部空气循环恶化。

图3b和图4b为形式l改进方案的结果,将l台空调机移向机房一端,原来边界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机房内的热空气可以通过置于机房两侧的回风口进行循环,回风路径缩短,空气龄也相应变小,特别是在离空调机近的左侧,机房内的速度场得到改善,中部过热现象也有所缓解,大部分区域温度在19℃左右,但机房的温度分区并没有明显改善,接近回风口处的高速送风射流对周围热风产生风阻,使热空气向低压区聚集,使得低压区温度有升高的趋势,达到约24℃,同时冷空气直接进入回风口,形成冷空气循环短路,回风温度降低,造成冷量浪费。因此,空调机摆放一定要结合周围送风口送风量一起考虑。为了避免回风风阻以及冷风短路,应该相应减少接近空调处的送风口风量。

图3c和图4c是针对形式2的缺点所做的改进方案——将2台空调对角摆放并且将送风温度提高1.5℃时的模拟结果。相对于前2种情况,这种布局形式不但减小了机房中部热空气滞留造成的局部过热,而且回风口周围送风量相对较小,解决了冷空气短路及回风口风阻问题。整个机房内空气处于一种均衡的动态循环之中,无滞留区,机房内空气循环、送风口风量分布得到优化,在送风温度提高1.5℃的情况下,整个机房平均温度维持在20℃左右,机房环境符合数据机房环境要求。局部过热现象明显改善,同时节约了大量冷量。

3结论

通过建立机房内测量阵实现房间速度尝温度场的测量,并以试验值为依据确定了合理的机房简化模型,借助Flutent软件,研究了空调室内机不同布局形式下整个机房的气流组织分布及其对机房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无新风热空气全部循环利用的大型数据机房,空调室内机的布局关乎整个机房回风是否顺畅以及冷量能否有效利用;空调机的布局要结合周围送风El风量综合考虑。在本文实例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