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MIMO天线3种技术及应用场景分析

MIMO天线3种技术及应用场景分析

时间:06-15 来源: 点击:

,获得最大的编码增益和分集增益。

1.2 空间复用

系统将数据分割成多份,分别在发射端的多个天线上发射出去,接收端接收到多个数据的混合信号后,利用不同空间信道间独立的衰落特性,区分出这些并行的数据流。从而达到在相同的频率资源内获取更高数据速率的目的。空间复用与发射分集技术不同,它在不同天线上发射不同信息。

空间复用技术是在发射端发射相互独立的信号,接收端采用干扰抑制的方法进行解码,此时的空口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从而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见图3)。

\

使用空间复用技术时,接收端必须进行复杂的解码处理。业界主要的解码算法有迫零算法(ZF)、MMSE算法、最大似然解码算法(MLD)和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处理算法(BLAST)。

迫零算法,MMSE算法是线性算法,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信道的信噪比要求较高,性能不佳;MLD算法具有很好的译码性能,但它的解码复杂度随着发射天线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因此,当发射天线的数量很大时,这种算法是不实用的;综合前述算法优点的BLAST算法是性能和复杂度最优的。

BLAST算法是贝尔实验室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空时处理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MIMO系统中。BLAST算法分为D-BLAST算法和V-BLAST算法。

D-BLAST算法是由贝尔实验室的G.J.Foschini于1996年提出的。对于D-BLAST算法,原始数据被分为若干子数据流,每个子流独立进行编码,而且被循环分配到不同的发射天线。D-BLAST的好处是每个子流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路径到达接收端,从而提高了链路的可靠性,但其复杂度太大,难以实际使用。

1998年G.D.Golden和G.J.Foschini提出了改进的V-BLAST算法,该算法不再对所有接收到的信号同时解码,而是先对最强信号进行解码,然后在接收信号中减去最强信号,再对剩余信号中最强信号进行解码,再次减去,如此循环,直到所有信号都被解出。

2002年10月,世界上第一个BLAST芯片在贝尔实验室问世,这标志着MIMO技术走向商用的开始。

1.3 波束成型技术

波束成型技术又称为智能天线,通过对多个天线输出信号的相关性进行相位加权,使信号在某个方向形成同相叠加,在其他方向形成相位抵消,从而实现信号的增益。

当系统发射端能够获取信道状态信息时(如TDD系统),系统会根据信道状态调整每个天线发射信号的相位(数据相同),以保证在目标方向达到最大的增益;当系统发射端不知道信道状态时,可以采用随机波束成形方法实现多用户分集。

2 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空间复用能最大化MIMO系统的平均发射速率,但只能获得有限的分集增益,在信噪比较小时使用,可能无法使用高阶调制方式(如16QAM等)。

无线信号在密集城区、室内覆盖等环境中会频繁反射,使得多个空间信道之间的衰落特性更加独立,从而使得空间复用的效果更加明显。

无线信号在市郊、农村地区,多径分量少,各空间信道之间的相关性较大,因此空间复用的效果要差许多。

对发射信号进行空时编码可以获得额外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从而可以在信噪比相对较小的无线环境下使用高阶调制方式,但无法获取空间并行信道带来的速率红利。空时编码技术在无线相关性较大的场合也能很好地发挥效能。

因此,在MIMO的实际使用中,空间复用技术往往和空时编码结合使用。当信道处于理想状态或信道间相关性小时,发射端采用空间复用的发射方案,例如密集城区、室内覆盖等场景;当信道间相关性大时,采用空时编码的发射方案,例如市郊、农村地区。这也是3GPP在FDD系统中推荐的方式。

波束成型技术在能够获取信道状态信息时,可以实现较好的信号增益及干扰抑制,因此比较适合TDD系统。

依据文献[4],波束成型技术不适合密集城区、室内覆盖等环境,由于反射的原因,一方面接收端会收到太多路径的信号,导致相位叠加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大量的多径信号会导致DOA信息估算困难。

3 二重接收分集技术的数据速率提升作用

3G(WCDMA)室内空间二重分集接收的实测数据速率,也可说明多天线作用。室内分布空间二重分集接收如图4所示。

\

从表1可看出室内覆盖,二重分集接收速率提升2倍以上。

\

相关的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思考在大楼内建3G基站,该花的钱,如基站主设备、物业、管道、基房、配套电源及空调等等加起来恐怕不会少于10万元,但仅仅缺少一路主馈线(200 m 0.6万元)不能用于分集(注意,原2天线1~2之间8 m没有分集),现改为分集,使得系统数据容量翻倍。

4 不强不弱的均匀信号覆盖对数据速率的影响

在3G/4G技术中,MIMO技术理论上为数据实现高阶调制,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