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WIMAX16d网络的架构分析与介绍

WIMAX16d网络的架构分析与介绍

时间:07-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位、业务需求和成本定位来综合考虑,各个厂家的第一代WiMAX产品都只是实现了到规范中的部分功能。即便如此,实际网络经验已足以证明WiMAX16d系统无愧于无线DSL的美誉。

3.WiMAX802.16d网络部署

2006年,国内运营商对WiMAX从关注、测试,迅速走向了实际商用阶段。数个运营商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状况,应用WiMAX开发出了切合其自身特点的业务模式,并将其推向了市场。作为参与者之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了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积累了些许经验,与诸位共享和探讨。

以下的讨论将围绕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建设部署和网络维护三部分展开。

3.1.WiMAX16d系统的无线网络设计和规划

和其它无线网络类似,WIMAX网络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满足覆盖和容量的同时,保证QoS和系统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我国现在3.5GHz频段规划来看,同城内的每个运营商一般都只能拥有10.5MHz带宽,即为三个3.5MHz的WiMAX载波带宽。频谱资源的稀缺使组网设计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因此,找出合理的站间距以消除同频干扰现象对组网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系统仿真的理论计算和外场实测认证,所得结果表明:在大中型城市中,同频复用距离2至3公里时的条件下,通常干扰最为恶劣的主瓣连线上的测试点基本没有发现干扰现象。此数据即可成为WiMAX16d网络设计的基本模型参数,用来确立投资规模、业务分布和频率规划。
此外,在具体规划的时候,不同的地理地貌环境还需要进行经验参数调整,以使业务覆盖率最大化。另外,部署规划网络时,为降低或避免系统内干扰,应该灵活选用各种方法来调整小区覆盖区域,例如:选择合理的基站天线高度,充分利用不同天线极化方式,调节天线俯仰角,减小基站天线的水平半功率角度等常规手段。

同样是无线网络,WIMAX的网络建设与我们传统的GMS或UMTS建设有所区别,不能完全照抄以前的经验。这是由不同的网络性质所决定了的,WiMAX是固定通信无线网,而GSM/UMTS是移动通信网络,二者有着不同的用户行为、覆盖要求和话务模型。其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在建设初期,大家都习惯性地考虑“全覆盖”的概念,即按照理论的覆盖半径,在地图上标注出若干个基站站点,认为这些站点建成之后即可实现无缝覆盖或者是基本覆盖这片区域,剩余的工作就是轻松放号,业务开通。而事实上,要用WiMAX16d实现全覆盖很困难,这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也是为我们经验证明的。

根据无线传播理论,基站和远端站所能接收信号的强度及质量与其天线高度以及传播路径上的阻挡情况密切相关。在二维地图的同一点上,用户站的接收信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PE天线的放置高度,比如说,离开基站2公里处,运营商发掘出一片用户群体,分布于高新区的一幢15层楼的大厦内。这些用户有些在14楼,有些在7楼,而有些在2楼。那么对于14楼的用户,由于其高度高于周围平均建筑物的高度,所以可以轻松的实现信号收发,调制方式可以达到64QAM,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业务;对于7楼的用户,高度低于与周围建筑物的平均高度,但依然能够依靠信号的折射和反射获得16QAM的信号,相当于数据带宽能够达到4Mbps左右;而2楼的用户则不那么幸运了,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下,CPE天线被群楼阻挡,无法接收WiMAX信号。(当然通过楼内垂直布线,将CPE天线安装于高处并将数据信号引入至2楼办公室的CPE室内单元,也可以实现接入)此例表明,WiMAX网络设计的关键数据是CPE天线的位置,这些数据很难在规划期能够一一确定,而是随着业务发展而逐步明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有固网运营商“按需接入”的发展模式下,要做出一个类似于GSM或者UMTS一样的无缝覆盖的网络规划是非常困难的。

基于此现象,我们持如下观点:固定接入式WiMAX16d的网络呈点到多点的拓扑结构,一般而言,用户端数量在基站覆盖区域内动态发展,有增有减。用户端设备没有切换和漫游的需求,与需要连续分布的移动网络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网络规划设计期间,无需强调“全覆盖”或者是“无缝覆盖”的概念,否则反而会给后期发展引入干扰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WiMAX16d的网络规划可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第一,尽最大能力避免干扰,为后期发展留出余地;第二,随着用户容量的增加,需要在建设中调整基站的有效覆盖区域,使网络跟随业务发展而健康成长。

3.2.WiMAX16d系统的网络工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尽管WIMAX产品结构简洁紧凑为工程实施带来便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其工程实施质量。WiMAX的显著优点是结构简单,部署灵活迅速。事实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