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爱立信IMS全方位推动PSTN网改实施[图]

爱立信IMS全方位推动PSTN网改实施[图]

时间:09-0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触发点,触发到智能网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智能网业务。因而,在做PSTN网改时,有两点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首先要正确地处理好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关系;其次,在业务的部署上,要考虑到继承现有业务,与发展新业务之间的关系。经过我们的调查与研究,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应当看到,IMS代表着网络发展的方向,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替换掉现有的PSTN网络设备,其替换的主要目标是现网上的老,旧的TDM端局交换机,而与软交换会有一个长期共存的过程。

·IMS网络具有大本地虚拟端局的概念。定位于PSTN本地端局位置,部署方式可以一省集中部署,服务于全省PSTN用户,这样便于网络管理与运营维护。

·在业务的继承上,运营商普遍比较关心是否可以全盘继承,从而无需构建新的业务平台,无需改变现有的运营方式,同时也不会影响终端用户的体验。从网络发展出发,继承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但同时创新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我们可以建议,在PSTN网改过程中,对于PSTN基本及补充类电话业务由IMS网络部署多媒体电话服务器来实现;对于现有网络的智能网业务,可以借此机会进行适当的梳理,一些使用率很低的业务,可以选择放弃,而一些主要的智能网业务,比如400,800号业务,融合VPN,预付费等业务,可以通过部署IM-SSF来实现与IMS网络的对接,继续为IMS网络服务。

·IMS网络支持开放,标准的业务接口,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可以开发和集成市场所需的各种新型业务的平台。因而在继续为用户提供以语音为主的传统电信业务以外,还可以积极发展结合了视频,信息交互,群组管理,位置信息等的多媒体应用,比如RCS-e(富通信套件),VisualCom(高清视频)。一方面可以降低用户的离网率,增加用户的粘着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运营收入。

另外,对PSTN网改的进程起着很大推进作用的是,近两年来大力推动的光纤宽带接入网络FTTx的建设,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光进铜退’项目。用户如何接入IMS网络,一直是困扰运营商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基本上有两种主要方式将PSTN终端用户接入到IMS网络,

·一是,接入网宽带化改造,放弃原有的铜线用户线,通过光纤FTTx的建设,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宽带IP接入到IMS网络中。

·另一种是,接入网窄带改造,继续保留原有的铜线用户线,通过在局端/模块局部署接入网关,对模拟用户线进行IP化改造。

这两种方式,优缺点比较明显。通过接入网关进行的窄带改造,尽管可以将用户接入到IMS网络,但由于并不能支持宽带而无法发展新型多媒体业务,并且这部分改造费用较大,而且不是网络发展的方向,从保护投资角度出发,其不应当作为IMS网络接入的主要部分,而可以作为光纤接入的一个补充。主要针对一些暂时无法部署光纤的楼宇,小区,可以先采用这种窄带改造方式而接入到IMS网络。

总之,从市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保护投资的角度来看,光纤改造无疑是PSTN网改的首要选择。按照‘光进铜退’的总体策略,计划到2013年间,将基本完成各地级市光纤宽带接入网建设改造,地级市城区用户集中区域FTTB/H端口占比超过80%。届时,将有超过五千万线光纤到户部署到位,这都为PSTN网改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与‘光进铜退’项目紧密结合,积极,适时的推动PSTN网改项目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移动网络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方向同样也是朝着宽带化,IP化方向演进。随着LTE,EPC网络的部署,VoLTE的部署也渐渐的提到了日程上来了,目前在北美,日本,韩国,以及澳洲,都已经开始了VoLTE的商用试验网,甚至商用网络的部署。而VoLTE的核心网络也正是IMS网络。因而,在进行PSTN网改时,应当充分到将来的VoLTE和固移融合。与生俱来,IMS网络技术具有与接入技术无关性,其核心控制平台CSCF,用户数据库HSS,以及其业务平台都可以作为融合平台同时为固定PSTN接入用户,和移动接入用户提供服务。但在产品节点的具体实现上,以及网络部署的规划上,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考虑不当,会为将来固移融合的实施留下风险。比如,

·对于多种鉴权方式的支持(AKA与SIP Digest);用户的漫游管理;紧急呼叫的处理机制;策略控制(PCC),等等。

·共平台的MMTEL AS要能支持对于VoLTE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SCC-AS 等。

·网络规划部署时,应能兼顾考虑到VoLTE用户与CS用户共号码时对网络各个节点的要求。

总之,从网络融合发展,以及投资保护的角度出发,我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