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探讨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绿色航空运输中的应用

探讨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绿色航空运输中的应用

时间:02-05 来源:佳工网 点击:

载重量的高精度控制,实现舱位的合理化配置,保障重心计算的可靠性,提升优化管理的实用价值,从而为航空运输绿色化作出独特且实质性的贡献。

  2009年,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启动RFID技术工程化探究的驱动力来自于2008年9月。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2008年9月22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就RFID技术的航空应用公布了一份咨询通报AC 20-162[4],为机载系统的RFID应用打开了准许通行的绿灯。

  AC-162适用于无源和低耗电子标签系统,有些无源系统在芯片驱动上采用了电池,这类"半无源式系统"要求按有源系统进行适航验证。

  我们在适航方面的探究涉及RFID系统安全性和识别数据相关的完好性、精确性和真实性验证。这些问题包括火灾和电气安全性,损毁性安全和环境条件相关的安全性验证。在电磁兼容性方面,重点考虑RFID不能生成有害的干扰,也不能被其他系统所干扰等要素。据公开报道,空中客车公司也开始进行装载和运输系统的RFID应用研究,主要工作是在集装箱或集装箱架上安装RFID装置,测试RFID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和性能。

  一些航空公司开始为常旅客配置具有RFID芯片的会员卡,采用电子标签对行李和货物的管理也在进程中。

  总之,随着机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出港流程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通过RFID,自动化地采集旅客和货物相关信息,正在成为今天的现实。

  解决方案

  2010年,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已在系统性地预先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RFID技术应用的自动化配载和平衡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同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2011年,在这个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正在研究进一步如何构建一种基于空地信息交互的、自动化机场信息处理系统。

  有别于其他现有系统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系统不仅支持地面准备阶段的高效率、自动化配载,还能够直接支持机载飞行管理系统精确优化计算所需要的飞机商载重量和中心数据,从而,为飞行、机场协调和空中交通管理人员提供优化的运行保障手段。

  系统构型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构型

  该系统的组成包括:机场值机系统、空地数据链、RFID配载工作站和机载飞行管理系统。

  图中,机场值机系统包括人工值机岛和自助机,物流管理系统提供货物装载数据,数据链路为电子舱单提供输出渠道,也包括及时传递临时变动的配置数据,诸如办理登机牌后的旅客未到等情况。

  RFID配载工作站包括满足适航要求的配载和平衡程序,该程序依据适航规则和民航的安全运行规章,实现配载管理,并计算相应的重心,其输出为典型的电子舱单;工作站还包括根据机型配置的机型数据库,包括2D和3D的虚拟机型布置;工作站还配置了与相关机型相等的飞行管理系统程序,该程序用于校验优化性能计算的需求。用户端包括飞行机组、航空公司和机场及地面运行人员。

  系统的典型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系统典型工作流程

  在数据采集阶段,主要是通过机场的值机系统,获得旅客及物品的RFID信息,包括旅客座位和行李重量数据;同时,通过物流部门的RFID信息,获得货物的重量和物品性质信息。

  通过数据链系统,传递旅客和物品临时变动信息。

  在信息处理阶段,重量和平衡配置人员可选择手工配置方式,根据公司操作规程和自身经验,进行重量与平衡的配置;也可选择自动化的配置方式,即由RFID配载工作站进行自动化的配置。

  在配置检验阶段,RFID工作站显示2D或3D的、具体机型舱位和重心计算结果。通过观察这些显示信息,工作人员根据公司规章和自身经验,在屏幕上进行虚拟调整,取得最佳舱位空间使用及重心配置的优化结果。

  取决于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可在飞行签派、公司航务、飞行准备以及驾驶舱的各种显示终端上显示这些优化配置结果,由工作人员和飞行人员进行飞行管理系统的优化性能预算,并进行抉择,据此得出飞行计划中的性能控制指标。

  在信息输出阶段,通过数据链系统传递电子舱单,或为飞行管理系统提供性能初始化所需相关重量和重心数据。

  未来展望

  在新一代的民航运输体系中,旅客与货物的信息处理自动化不仅仅是自助值机,也不仅仅是机场和地面业务,而应该通过信息的管理,使信息效益最大化,有效地实现信息增值。

  例如,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人员证件校验、行李交运、航班改签、旅客登机、行李、舱位和货物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将目前的传统业务流程重新整合,形成以旅客、航空公司、机场和空中交通管理各为运行中心的多中心信息自动化处理和运营。

在民航运输的日常运行中,飞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