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测试测量 > 测试测量技术文库 > 智能化小区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

智能化小区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

时间:08-14 来源:3721RD 点击:

、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检。

综合合格判据

(1)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检;

(3)对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时则判为不合格:

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数目超过信息点总数的1% ;

不合格线对数目超过线对总数的1% ;

(4)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系统检测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强电部分对智能化(弱电)布线的干扰和影响

整个小区内不只有弱电布线,还有强电布线,强电还包括:照明电和动力电。强电对弱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电磁干扰。弱电一般是指网络、电话、电视、监控、报警等一系列在低压环境下工作的子系统,它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系统的组合,所以在进行布线方案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不仅弱电系统内部需要统筹考虑,强电和弱电系统之间也要一起考虑,同步协调进行,这样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既要考虑它们之间可能造成的干扰,又要从整体上把握两条线路对建筑外观的影响。

强电布线和弱电布线如果靠的过近或者交叉布线,往往由于强电的电磁辐射和干扰,对弱电信号产生强干扰,致使弱电信号有较大噪音或信号失真。一般情况下,强电管线和弱电管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00mm。远离弱电的还应包括大功率用电设备如空调机、水泵、风机、电焊机、冰柜等。一般情况下,建议设置"井"状主干通道,并在交叉处预留弱电井。弱电井大小在1000mm×1000mm左右。

因此,我们要强调以下强电与弱电布线中的注意事项:

强电和弱电的布线路径要避免紧挨着平行布线,弱电管线和强电管线平行布线间距应不小于500mm距离,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这样布线,可用专用屏蔽线以及用钢管来代替PVC管。

强电、弱电的插座相隔距离应大于300mm。

强电和弱电交叉布线时,交叉角应垂直。

4、综合布线失败的原因分析

凡是经过测试认定为不合格的综合布线系统,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通常是由于使用不合格的线缆、插座引起的;

线缆和插座,阻抗不匹配引起的回波损耗而不合格;

面板连接不紧的配线或接头连接不规范引起的近端串扰过大;

错误的连接;

电缆的长度问题,如开路、短路、超长等。

5、对检测环境的要求

综合布线测试现场应无电焊、电钻和产生强磁干扰的设备作业,被测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是无源网络,测试时应断开与之相连的有源、无源通信设备。综合布线测试现场的温度在20~30℃左右,湿度宜在30%~85%之间,由于衰减指标的测试受测试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当测试环境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需要按相关规定测试标准进行修正。

6、综合布线系统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测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是否正确使用测试仪器和发现测试参数是否正常(通过或未通过)的原因及其故障排除。

(1)首先正确选择仪器,正确使用仪器。例如通过仪器可以迅速判定出开路、短路,查明故障,测试结果必须编号储存,测试仪器提供的报告是不可修改的文件,并打印存档。

(2)屏蔽对绞电缆测试

通常进行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导通现场的测试,并结合全屏蔽直流电阻的要求,确保良好屏蔽。如果施工中未做到所有屏蔽接地点的可靠接地,不但不能发挥屏蔽作用,而且屏蔽可能造成更大的干扰。所以一般电缆系统多使用UTP系统。

(3)关于工程测试中,怎样把握超五类、六类、七类电缆系统的测试标准。

虽然现场测试具体内容不包括在GB/T50312-2000之中,但它明确五类以上电缆系统现场测试具体内容不包括应在原五类布线测试项目基本上增测的几个项目,并明确了参照YD/T1013-1999《综合布线系统电气特性通用测试方法》所规定的内容和测试要求进行。

(4)大对数主干(垂直)电缆系统的测试内容

关于三类大对数电缆及超五类垂直干线电缆系统的测试内容和标准,应选择上述相应标准执行,注意区分测试结果及分析。100m以内五类布线的大对数主干电缆及所连接的配线模块可按布线系统的类别,以4对线为组进行长度、接线图、衰减的测试;对于近端串音,所测结果不得低于五类4对对绞电缆布线系统所规定的数值。

四、结语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智能化小区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桥梁,因此,对综合布线工程开展第三方竣工测试验收是全面、科学地检验工程质量各个环节的最有效手段,呼吁广大工程业主重视第三方测试验收环节,并把此项议程在招标时列在正式工程合同中,并明确验收测试的标准,在工程规模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按比例抽样点进行测试的方法。随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